DOI:10.3969/j.issn.1004-9479.2021.04.2020600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内外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崛起对东亚地区秩序、东亚安全秩序的影响。大国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是塑造地区安全秩序的两种最主要力量。不过,总的来看,既有相关研究大多将注意力放在中国经济力量增长对地区秩序的影响上,相对忽视了中国军事力量增长的影响。实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军事现代化以来,特别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国海军的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中国海军开始崛起。国外有声音指出,“今天中国海军的力量远远超过了30年前。就在20世纪90年代,它实际上还是一支海岸防卫力量……中国海军已经是地球上第二强大的海上力量”。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是典型的背靠陆地、面向开放性海洋的陆海复合型大国,并且是跨越经典地缘政治话语体系中的“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的唯一大国。关于中国的地缘位置,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Kaplan)有过这样的评价,“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如此明显,以致于在讨论中国的经济活力和民族自信时往往会被忽视。然而,这是必不可少的:它意味着中国将站在地缘政治的中心,即使这个国家走向全球大国的道路不一定是直线的”。中国独特且复杂的地缘政治特性,以及东亚地区陆海复合的“边缘地带”地缘政治现实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崛起必将深刻地影响地区安全秩序。
1中国海军的崛起
美国国会研究处的报告指出,中国海军现代化主要表现在“软件”和“硬件”这两个方面。“软件”指的是海军训练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现代化;“硬件”指的是海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囿于资料问题,本文关于中国海军崛起的讨论只能更多地集中在“硬件”上,将从武器装备规模的扩大、武器装备性能的提升、武器装备体系的完善这三方面来讨论。
1.1 规模扩大
中国海军的崛起首先表现在中国海军总体规模的扩大上。根据美国国会研究处发布的研究报告,从2005至2019年,包括导弹巡逻艇、潜艇在内,中国海军舰艇的数量增加了119艘,达到了335艘。据统计,1990至2010年的20年间,中国总共下水了10艘驱逐舰,而2010至2018年的8年间,中国就下水24艘驱逐舰,包括4艘052C型、16艘052D型、4艘055型驱逐舰。
2019年是中国海军的大发展之年,当年中国海军下水10艘驱逐舰,其中8艘052D型驱逐舰和2艘055型驱逐舰,这样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截至2019年底,中国总共下水了24艘052D型驱逐舰和6艘055型驱逐舰。这些也都将成为中国海军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和其他国家的比较可进一步观察中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规模的扩大。由图1可见,2009—2011年间中国海军下水总吨位显著增长,并且在2015至2017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也是中国海军新下水总吨位近70年来首次超过美国海军。值得注意的是,以2016年为节点,中国海军入役的主力艇舰数达到11艘,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3艘)。此外,根据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中国力量项目的统计,2014—2018年,中国新下水潜艇、战舰、两栖舰艇和辅助舰船的数量超过了德国、印度、西班牙和英国海军的现役军舰总和,下水舰船总吨位超过了印度和法国海军的总和;仅2016年度,中国新入列的战舰数就达到18艘,2017年至少又新增了14艘。根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最新的《军力平衡2020》报告,2007至2018年间中国海军下水总吨位均超过了印度、韩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这六大军事强国,并且2010年以后远远超过这六大军事强国。
1.2 性能提升
中国海军的崛起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武器装备规模的扩大,也表现为质量上的武器装备性能的提升。美国国防部的2019年度《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认为,中国海军正在迅速用具有先进反舰、防空、反潜武器和传感器的大型多功能作战平台取代过时的、用途单一的作战平台。美国国会研究处的研究报告则指出,“直到最近,中国海军现代化的努力似乎还没有把重点放在增加总平台(即船舶和飞机)数量上,而是放在提高中国平台的现代化和能力上”。尼克·乔认为,“对中国海军未来的一些预测,已经更多地承认质量上的进步,而不仅仅只是数量上的进步”。总体而言,近年来中国海军军事武器装备的作战性能有着全方面的提升,包括核潜艇、常规潜艇、海军歼击机在内的重要武器装备均实现了跨代发展,部分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已经开始具备世界领先水平。
驱逐舰作战性能的提升则是中国海军武器装备作战性能全方面提升的一个重要缩影。驱逐舰是现代海军最为重要的舰种之一和现代海战的中坚力量。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海军的驱逐舰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为了缓解中国国产驱逐舰作战性能落后,无法满足作战需要的局面,中国还曾从俄罗斯引进过大型驱逐舰。但近年来中国在驱逐舰的研发、设计和制造上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已经能独立建造出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驱逐舰。对此,055型驱逐舰便是最好的明证。055型驱逐舰在动力系统、远洋作战能力、电子设备、隐身设计、防空能力、多用途能力等衡量现代驱逐舰作战能力的主要方面几乎均到达了世界先进,部分到达了世界领先水平,堪称新时代中国海军崛起的代表和典范。
国外对055型驱逐舰也有着很高的评价。美国《军事观察》杂志网站指出,055型驱逐舰使中国驱逐舰数量的快速增长与巨大的质量优势结合起来,是东海和南海力量平衡的一个重大游戏改变者。055级驱逐舰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役最强大的驱逐舰,因为它将最先进的传感器、电子设备、弹药与大规模武器结合在一起。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中国海事研究所在其关于055型驱逐舰的专门报告中也认为,055型巡洋舰的问世使中国海军已稳居世界顶级海军之列,并且将由于显著扩大了的射程和火力,可能会严重影响从印度洋到朝鲜半岛之间的力量对比。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也认为,该舰艇可能是目前海上最有能力的多用途水面舰艇。
1.3 体系完善
现代战争不是单一种类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体系战争,是武器装备体系与之间的对抗。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仅将有助于弥补现有武器装备的缺陷,也将有助于充分挖掘现有武器装备的潜力,实现1+1>2。而中国海军崛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海军武器装备体系的完善。中国海军已经由武器平台对抗进入到了武器体系对抗的新阶段。近年来,中国海军的装备体系越来越完备,自主建设的程度越来越高,攻防短板越来越少。
中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武器装备体系主要包括海上航空作战平台、水面作战舰艇、两栖作战舰艇、海上保障舰艇等。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海军建设强调“空潜快”,即发展海军航空兵、潜艇和快艇,因此,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艇部队更多的只是一支由快艇和小型水面作战舰艇组成的承担近海防御任务的水面舰艇部队,武器装备体系的完善程度较为有限。缺乏海上航空作战平台、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大型两栖登陆舰艇、大型海上保障舰艇,等等。但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大为改观。随着近年来一系列先进武器装备的入役,中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武器装备体系已大大完善。中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也已初步搭建起了主要包含航母、大型驱逐舰和大型综合补给舰的远洋海军武器装备体系。
第一,“辽宁号”和“山东号”两艘航母的入役标志着中国开始拥有一直以来所欠缺的大型海上航空作战平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海军的投送能力也由此大大增强。在未来几年,随着正在建设中的第二艘具备电磁弹射能力国产航母的入役,中国海军的海上航空作战平台将进一步升级和扩大。第二,如前所述,以近海防御为主的“空潜快”是中国海军长期以来的建设重点。受此影响,中国海军主要水面作战舰艇的吨位偏低,缺乏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火力强、续航力强、抗风浪能力强——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为了适应远海护卫的需要,中国开始发展以052C型驱逐舰、052D型驱逐舰、055型驱逐舰、054A型护卫舰为代表的具有较大吨位的、能满足远洋作战需要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这些型号舰艇近年来的大规模下水、服役也意味着中国海军缺乏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的局面已经得到了大大的缓解。
第二,随着近年来071型船坞登陆舰和075型两栖攻击舰相继大规模下水、服役,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装备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截至2019年6月7日第8艘071型船坞登陆舰已经下水。根据美国国会研究处的最新研究报告,071型船坞登陆舰排水量将超过19855吨。075型两栖攻击舰是目前中国海军最新的两栖作战舰船,首艘075型两栖攻击舰海南舰已经于2021年4月23日正式入列,第二艘075型两栖攻击舰也正在海试之中。美国国会研究处认为,075型两栖攻击舰的排水量将达到30000-40000吨。能搭载固定翼飞机、直升机的075型两栖攻击舰将使中国海军具备立体的两栖登陆作战能力,进一步完善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装备体系。有观点认为,“075型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整个西太平洋的目标岛屿投送地面军力提供关键要素,并对全球军事目标构成可信威胁”。
第三,海上保障舰艇全面升级。中国海军走向世界除了需要像航空母舰、055型驱逐舰这样的大型海上作战平台,也需要强大的海上后勤保障补给能力。以大型补给舰为代表的强大海上后勤保障补给能力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迈向远洋海军的关键支撑和重要标志。大型综合补给舰也是西方观察中国航母编队能否迈向环球航行训练的关键指标。2012年以来,中国已经陆续下水了7艘903A型补给舰。截至2019年2月,中国还已经服役了两艘专门为航母编队建造的中国第一款超过四万吨级的901型大型综合补给舰。此外,中国海军还装备了904型岛礁补给舰、926型潜艇支援舰。这些都说明中国海军的海上后勤保障补给能力也已经大大提升。中国海军的海上保障补给舰艇已经实现了从过去的小型游船、水船等单一类型补给保障船舶向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的全面跃升。
2 中国海军崛起的原因
中国海军崛起的原因可以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需求侧关注的是,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强大海军?中国海军为什么要从近海走向远海?供给侧关注的是,为什么中国能发展出强大海军?哪些因素使得中国能满足发展出强大海军的需求?只有综合考察需求侧和供给侧,才可能完整且准确地把握近年来中国海军崛起的原因。
2.1 需求侧
首先,发展强大海军是应对日益严峻的外部压力的需要。应对明显增长的外部压力的需要也可被视为促使中国发展强大远洋海军的最为主要的推动力量。这也表明中国海军崛起所蕴含的是防御性而非进攻性态势。一方面,是应对美国强大霸权压力的需要。近年来,作为守成国美国的一系列举动已经明确表明,具备强大维护霸权地位意愿和能力的美国,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所要面对的最主要外部威胁。美国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高级研究员蒙哥马利(Evan Braden Montgomery)指出,“如果有必要,美国将能够威慑或击败中国,这不是因为中国是最有可能威胁稳定的国家,而是因为考虑到美国所掌握的资源和该地区的重要性,中国是最严重的潜在威胁”。美国国防大学的研究员格劳斯尼(Michael A.Glosny)和桑德士(Phillip C.Saunders)进一步指出,“中国最大的安全威胁来自美国及其盟国的海军和空军”。另一方面,以印度的“东进”政策、美印日澳四国的“印太战略”以及日本“非对称制华”海上战略新思维等为代表,中国周边大国的战略调整对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构成了一定的直接威胁。因此,在海洋安全环境有所恶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要想有效保障崛起安全,必须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发展强大的海军。
其次,发展强大海军是维护日益扩大的海外利益和保障海上交通线安全的迫切需要。这两种迫切需要也是推动中国海军军事战略从近海防御向远海护卫转型和推动中国发展强大远洋海军的关键驱动力。一方面,随着中国走向海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快速推进,中国的海外利益在显著扩大。由此,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所言,“中国外交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如何来维护不断增长的海外利益”。而一支能够通达全球的远洋海军对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中国90%的进口、80%的出口和大量的石油进口都依赖海上贸易线路,“马六甲困境”所折射出的正是中国海上贸易和海上能源线路安全需要强大远洋海军保护的迫切需求。
再次,发展强大海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需要。一方面,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解决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海军的核心战略指向。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问题专家傅泰林(M.Taylor Fravel)等人所指出的,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大力发展海军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就南海问题而言,过去一段时间里,在领土争端、外部势力干预、资源争端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南海问题被迅速激化,成为了影响中国国家安全和国内发展的重要外部不安定因素。虽然近年南海问题有所降温,但在未来依旧有“复发”的可能性。为了有效地维护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主权,中国也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南海问题也是近年来中国海军高速发展的助推剂。美国国内有观点认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预防美国在南海的可能干预。
最后,发展强大海军也是汲取历史教训的需要。中国近代的屈辱经历表明,发展强大海军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着重要意义。国外有观点指出,“虽然一些西方学者坚持是中国陆上力量的衰退导致了19世纪中国败给了英国和日本,但中国的民族主义者认为,中国在近代的屈辱应归咎于缺乏海洋力量”。以史为鉴,鉴往知来。正如曾任中国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将军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有海缺防的国家。帝国主义从海上侵略我国的惨痛历史告诉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才能有效地保卫我国的海防”。
2.2 供给侧
首先,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中国海军崛起的物质基础。第一,经济实力。历史上看,发展一支强大海军需要付出极高的经济代价,只有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才可能发展出最强大的海军。英国拥有最强大海军的时候,是英国经济最为强大的时期;与现在美国最强大海军地位相称的是美国的最大经济体地位。近年来中国海军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中国经济奇迹所奠定的经济基础。由图2可见,尽管自1992年以来中国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0%左右,且占政府开支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中国经济总体增长的趋势决定了中国军费的增长趋势。
第二,科技实力。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到2019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也是自1978年《专利合作条约》运行以来,美国首次在专利申请数量上失去全球第一的位置。尖端军事武器装备都具备技术密集型和复合型的特点,尖端的军事武器装备必然意味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长足进步也为中国海军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就海军技术而言,根据公开的消息,中国已经在舰船综合电力推进系统、无轴泵喷推进技术、电磁弹射技术等重要海军技术上均取得了重要突破,部分领域已经成为“领头羊”。
第三,工业实力。规模巨大且门类齐全的工业则可被视为中国海军崛起的坚实工业制造基础。首艘国产航母研制总指挥胡问鸣指出,“航空母舰的建造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配套,充分在航母上体现”。中国力量项目认为,我国突飞猛进的造船能力是中国海军快速扩张的重要保证。国外还有观点认为,先进的造船业是海事在中国复兴的基础。总的来看,以造船业为代表的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为中国海军的崛起带来了三方面的优势。首先是高度国产化的优势。先进军事武器装备的高度国产化不仅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更有着无法估量的重要国防安全意义。其次是成本优势。规模巨大且体系完备的工业体系可以带来可观的规模效应,从而推动成本降低。最后是效率和质量上的优势。成熟且完备的工业体系使中国可以在快速建造军舰的同时,还能保证军舰的质量。
再次,对海洋以及海权的重视是中国海军崛起的观念基础。从地缘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大国。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地缘战略重心既可以是陆权也可以是海权,亦或是两者兼顾。然而,长期以来,陆权较之海权在中国更受关注,也是中国的地缘重心。但以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2017年中共“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重要标志,陆海复合型大国中国正式拉开了向海洋转型的序幕,中国开始跨步走向海洋、走向深蓝。观念的改变往往是行为变化的前提和先导。在中国对海洋以及海权重视度显著提高的大背景下,中国发展强大海军也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
最后,冷战后中俄关系的稳定是中国海军崛起的地缘基础。相较于海上强国,陆上强国发展强大海军有着天然的劣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陆上强国可能面临其他陆上强国的领土威胁,使其不得不分散精力和资源来应对陆上强国的威胁,致使无法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海军建设上。冷战后中国逐步获得了陆海复合型大国发展强大海军所需的良好地缘政治环境。这主要是因为冷战后中俄关系的逐步发展与稳定,使得“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越来越像岛国英国和大陆国家美国,而不是法国、德国和俄罗斯(苏联)”。
3 中国海军崛起的东亚安全秩序效应
同中国经济力量崛起一样,中国海军的崛起、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也必将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深远的影响。总的来看,本文认为,中国海军崛起对东亚安全秩序造成的可能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并且部分影响正在显现。
3.1 改变东亚地缘结构
有观点认为,过去一段时间内,东亚地区形成了经济上的中国中心和安全上的美国中心的二元格局。而从地理的视角看,东亚地区也形成了一种二元格局,即陆权上的中国中心,海权上的美国中心。中国海军的崛起则可能带来东亚地缘格局二元格局的终结,使东亚地缘结构重回一元,使东亚地区的陆权和海权合一于中国,实现陆海合一,从而强化中国的区域优势,使区域实力对比进一步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陆海分离也被认为是东亚安全秩序转型的重要障碍。那么中国海军带来的陆海合一则意味着东亚安全秩序转型的陆海分离瓶颈开始被突破。中国海军的崛起会从如下两个方面实现陆海合一。
一方面,中国海军的崛起改变和重塑了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之间的海军力量平衡。平心而论,作为美国盟友的日本和韩国一直有着不逊于中国的海军力量,特别是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都有着比中国更为强大的海军力量,拥有着除美国之外最为强大的东亚海军。但随着中国军事现代化和海军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和日韩及其东亚国家之间的海军军事力量平衡正在重新定义中。从军费支出看,根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统计,2019年中国的军费支出占到了2019年亚洲地区军费支出的42.2%,印度排名第二为14.1%,第三位日本为11.3%,韩国为9.3%居第四。由表1可见,就现役航母而言,中国目前拥有排水量至少在5万吨以上的两艘常规航母,日本拥有四艘直升机航母,排水量总计约为9万吨;就驱逐舰而言,中国驱逐舰数量为50艘,日本为38艘;就护卫舰而言,中国拥有46艘,日本为零;就轻型护卫舰而言,中国拥有72艘,日本拥有6艘;就潜艇而言,中国有各型潜艇总计79艘。韩国海军和中国海军之间的差距更大。韩国目前拥有12艘驱逐舰、14艘护卫舰和12艘轻型护卫舰、潜艇22艘。在日本和韩国之外,其他东亚国家的海军力量与中国的差距更是显著。总之,除美国之外,目前东亚范围内,中国海军已经独占鳌头,中国目前拥有着东亚范围内最为强大的海军。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海军军力对比的重塑也将推动中国掌握东亚的制海权,实现东亚的陆海合一。除海军军力对比被重塑外,由表1可见,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也已经重塑了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之间的空军军力对比。如果再考虑到中国拥有覆盖陆海空天电磁五维空间的完整作战体系,以及中国强大的火箭军部队,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之间的军力差距将会被进一步拉大。
另一方面,中国海军的崛起会削弱美国的东亚制海权优势,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就掌握着东亚地区的海权,并“以海制陆”,通过其制海权优势来实施对东亚地区的主导和控制。在中国军事力量、海军较弱,为了应对美国的制海权优势,中国逐步发展了被美国称之为“反介入”和“区域拒止”(Antiaccess/AreaDenial,简称A2/AD)的不对称军事战略。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斯蒂芬·比德尔(Stephen Biddle)和伊凡·奥里希(IvanOel‐rich)认为,中国“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摧毁或驱逐美国的军力,而是为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与之有领土争端的美国盟友,主要手段是中国通过攻击美国部队、基地和保障基础设施拒止美军对盟国的军事援助。韩国高丽大学的丹尼尔·康诺利(Daniel Connolly)认为,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防御能力,即通过反介入系统(A2/AD)限制美国的干预,不是像马汉设想的那样实行帝国式的海上控制。综合上述观点可见,以东风-17高超音速弹道导弹、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6中程弹道导弹等武器装备为代表的中国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更多的只是一种“防御”手段,其所能够做到的只是能使中国在战时“防住”美国,迫使美国远离中国海岸。用埃文·蒙哥马利的话来说,“中国日益增长的常规精确打击能力其作战效用可能会使航母处于危险之中,迫使它们远离海岸线——降低航母的象征价值,降低其作战效用”。
而随着中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快速发展,随着“辽宁号”和“山东号”两艘航空母舰、055型驱逐舰、052D型驱逐舰、075型两栖攻击舰等一大批先进武器装备成建制、成体系的服役,中国海军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攻出去”的能力,具备了在和平时期驱逐美国海军的能力。詹姆斯·范内尔认为,“这支不断发展的海军部队将使北京有能力在第一岛链内成功地开展军事行动”。攻守兼备也将有效增强中国对东亚海域的整体控制力,反过来这无疑意味着美国控制力的削弱。再考虑到中国在“第一岛链”内所固有的地缘优势和中国拥有更为可靠的作战体系,即便是以美国为假想敌,中国在“第一岛链”内也已经开始具备军事优势。艾利森(Graham Allison)认为,“在涉及台湾或南海冲突的特定军事场景中,中国可能已经占了优”。《纽约时报》则认为,“在五角大楼最近18场设定于台湾海峡与中国交手的战争游戏中,美国18场全数告负”。现任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维森(Philip S.Davidson)海军上将在参加国会质询时历数中国“军事化南海”的行为后表示,除非与美国发生战争,中国已经具有了“在任何情况下控制南海的能力”。部分美国智库认为,中国军队已打破美军在“第一岛链”内的军事优势,美国正在丧失在亚太地区的军事优势。总之,由于中国海军、中国军事力量的快速崛起,围绕东亚海域的制海权,中美之间正在发生权力转移。一定意义上,美国已经开始丧失在“第一岛链”内的制海权,中国已经开始初步掌握“第一岛链”附近东亚海域的制海权。
3.2 冲击美国同盟体系
中国海军的崛起可能会冲击美国的东亚同盟体系,可能导致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的松动,甚至是最终解体。具体而言,中国海军的崛起会从三个方面对美国的东亚同盟体系造成冲击。第一,如前所述,中国海军的崛起可能会导致美国在东亚地区内军事投送能力的削弱,而这可能会带来美国东亚同盟体系功能基础的削弱。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功能分异是联盟形成的基础,即大国使用武力为小国提供安全保障,小国对大国提供战略资源影响大国的权力投射。由此可以想见,中国海军崛起带来的美国在东亚地区内投送军事力量能力的削弱,意味着美国与其东亚盟友结盟的功能基础的削弱,可能会导致后者怀疑美国对其进行援助的能力,动摇与美国结盟的信心,从而影响美国与其盟友关系的稳定,甚至最终导致同盟关系的终结。丹尼尔·康诺利认为,“即使不开枪,中国海军的崛起也正在威胁着该地区国际关系的历史性转变。逻辑很简单。如果中国变得足够强大,以至于美国海军不得不撤退到更远的太平洋地区(比如关岛,或者最终一路返回珍珠港),那么它留下的盟友将感到暴露和脆弱”。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约翰·伊肯伯里(G.John Ikenberry)也指出,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会让(东亚)中等国家对美国安全保障的可靠性三思而后行,从而可能最终决定结束与美国的联盟关系,转而采取基于地区的安全安排,甚至是与中国的联盟关系”。
第二,美国在东亚内投送军事力量能力的下降也会削弱美国控制其东亚盟友的能力。通过同盟关系有效控制目标国也是美国同盟体系的重要功效之一。根据车维德(Victor Cha)的“权力游戏”(power play)理论,正是为了有效地控制美国的东亚“流氓”盟友,二战后美国才在东亚地区选择了“轴幅式”的双边同盟体系而非北约式的多边同盟体系。而美国要想有效控制其盟友,以美国强大海军为代表的全球投送能力带来的对“恐惧”的操纵就是其中关键一环,即美国强大的全球投送能力会使美国的盟友相信,如果其有所“异动”,那么美国会有足够的能力以阻止其“异动”,从而使得联盟体系的稳定得以保证。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指出,阿伽美浓“之所以能够募集远征军进攻特洛耶的原因,不是由于同盟者对他的忠顺,而是由于同盟者对他的畏惧”。但随着中国军事力量崛起,美国对其东亚盟友的控制力无疑也会不可避免地下降,而这也可能会导致其同盟体系的松动、解体。
第三,地区力量平衡的改变可能带来美国东亚盟友对中国的接近。地区力量格局的变化通常会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体系内国家的行为。由此不难想象,中国海军崛起所带来的陆海合一和地区军力的再平衡注定会深刻地影响地区内中小国家的行为,特别是这些国家在中美之间的战略选择。长久以来,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东亚国家大多倾向于美国,但中国的崛起正在使得这种情况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东亚国家希望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是既希望从中国获得经济收益,又希望从美国获得安全收益。罗伯特·卡普兰曾有言,“中国的崛起使得北京同时变得令人生畏而又具有吸引力——这种矛盾的感情可能会使美国与其太平洋盟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变得复杂。这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还按照有观点所认为的,次等国家倾向于适应而非制衡崛起中的大国,那么,或许,“更有可能的是,中国继续扩大其在印度-太平洋和欧亚大陆的军事范围和国内市场,而美国人民对二战后同盟关系的情感承诺继续减弱。在亚洲,这就意味着芬兰化,一种未经宣布的朝着近邻大国方向发展的运动。从日本南部到澳大利亚,美国的亚洲盟友可能会像冷战期间芬兰逐渐靠近苏联那样逐渐进入中国的轨道”。总之,对美国的东亚盟友来说,美国很远,但中国却很近。
伊肯伯里认为,冷战后的东亚秩序是美国领导的“轴幅”(hub and spokes)型同盟体系。由此可以想见,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的松动、甚至是最终的解体,将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美国难以继续作为东亚安全秩序的中心,必将对东亚安全秩序乃至整体东亚地区秩序产生深远甚至是根本性的影响。通常来说,“旧”秩序的瓦解也意味着秩序转型与新秩序生成的契机。在美国军事影响力消退和中国海军崛起带来的中国军事影响力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很可能会替代美国的东亚安全中心地位,成为东亚地区新的安全中心。而且,不同于美国的主要集中于海权的不完全东亚安全中心,中国将会是覆盖陆海的完全东亚安全中心。
3.3 安全公共物品供给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军事力量有限,中国对东亚区域公共物品的提供只能更多集中在经济领域。而随着中国海军的崛起,中国提供区域安全公共物品的能力与可能性都将显著增加。再考虑到美国供给公共物品的思路开始强调“私有化”和向“俱乐部模式”转变,以及特朗普执政导致的美国供给区域公共物品意愿的下降,中国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积极提供区域公共安全物品,以满足东亚国家的需求。
具体而言,中国可以供给打击东南亚海盗的安全公共物品。东南亚地区既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海盗肆虐的地区。虽然东南亚地区海盗问题严重,许多东亚国家都深受其害,但因种种原因,这些国家间缺乏打击海盗的有效合作机制和强大的合作意愿。中国海军的崛起则可以为中国打击东南亚地区的海盗活动提供更为强大的能力,再考虑到中国海军已经在索马里的护航行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打击海盗活动的经验,因此,中国海军积极打击东南亚地区的海盗活动可能会显著改善东南亚水域的安全环境。菲律宾杜特尔特政府也曾向中国政府提出请求,请求中国帮助菲律宾在其南部海域海上巡逻打击海盗。
中国积极提供区域安全公共物品对东亚安全秩序、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就东亚安全秩序而言,提供东亚安全公共物品可能会改变东亚安全秩序长期存在的中美分别供应经济类公共物品和安全类公共物品的“二元格局”,使东亚区域公共物品的供给格局向“中国一元”的“一元格局”发展。“中国一元”公共物品供给格局的形成也将显著增强中国在东亚安全秩序内的影响力,增强中国塑造东亚安全秩序的能力,使东亚安全秩序可以更多地向中国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转型。就中国周边外交环境而言,积极提供区域安全公共物品可能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地区形象、增强东亚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正面认知、促进中国与东亚国家的良性互动、培养区域认同,从而推动中国周边外交环境的改善。
4 结语
长期以来,中国海军都是中国军事力量的一块“短板”。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海军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这块短板开始“被补齐”,中国海军开始崛起。武器装备规模的显著扩大、武器装备性能的显著提升、武器装备体系的显著完善,是中国海军崛起的重要标志和表现。历史的进步都是合力推动的结果,中国海军的崛起也不例外。中国海军的崛起既有需求侧需求推动的因素,也有供给侧环境保障的因素。总之,中国的崛起决定了中国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一支强大的海军既是中国崛起的必然结果,也将是中国进一步崛起的有力保障。可以想见,未来中国海军必将进一步崛起。建设一支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能够实现远洋机动和区域制海的强大远洋海军才是中国海军崛起的最终目标。
中国海军的崛起会对东亚安全秩序带来诸多可能的深远影响,可能会带来东亚地缘格局的陆海合一、美国同盟体系的松动、中国提供区域安全公共物品能力的增强。以中国海军崛起为代表的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或许会是东亚安全秩序的转折点,或许意味着东亚安全秩序的“后美国时代”。由此,未来中国也应继续推进强大海军的建设。
深度好文!
深度好文[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