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的供求关系不平衡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精神科专科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依然相对较少。初级保健、社区环境中的医生和护士,往往是患者首先求助的对象,如果这些医务人员的能力不足,就可能导致治疗可及性差、转诊路径不明确、精神疾病患病率增加、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因此,加强社区卫生医疗服务队伍建设、扩大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面赋能社区医务工作者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落脚点。
“在全世界都有这样的情况,大家对于精神卫生提得很高,但在操作当中重视不够,体现在我们的培训中教材内容、教授方式、评估手段都比较陈旧落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WHO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徐一峰教授说,“我们希望通过制定相关的推进方案,能够在医学院校把精神卫生知识更多地教给学生,包括如何及早处理、什么样的情况需要转诊等问题。希望各方在这方面达成一个共识,及早制定一套适合本土情况的教材教案。”
由WHO精神卫生和物质使用部主持开发的关于护理人员和医学生的精神、神经和行为健康职前教育指南,是基于全球精神卫生医学教育的最佳实践和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教育方案,可以为接受培训的医生和护士提供高质量精神卫生教育的示范性框架,有助于提高不同医学院校精神卫生职前教育的质量和一致性。
“我们中心同WHO持续合作近40年,深度参与并支持多项全球性项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称,WHO开发的指南将帮助非专科医生和护士针对精神、神经和物质使用障碍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解决向专科医生转诊这一系统性瓶颈,使患者获得更广泛的医疗机会,提高精神卫生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