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大城北京》

噩噩文化 2024-03-14 00:55:04

前门外的红灯区,由八条胡同组成。——林语堂

蓟——上谷——燕——幽州——涿郡——范阳——南京——中都——大都——北平——北京(明成祖)

书的英文名字叫《首都北京:七世纪的中国》。行文非常简练和概括,是先用英文写成又自己翻译成了中文。至于成书的年代,林先生说庆寿寺双塔还矗立在长安街以北,那至少是解放前了,解放后拓宽长安街时,双塔碍事即被拆掉了——当时梁思成阻止过拆塔,说双塔在路中间反而比一眼望穿的大街更有美感。

双塔寺

书中讲了紫禁城以及比它更美丽的天坛。然后讲了中国人自古不喜欢石头建筑而大量采用木构建筑,所以现在很难找到时间比较久远的建筑,比如阿旁宫、未央宫等早已消失变成土丘;圆明园被烧后残留下的,也是仿意大利的洛可可式的石质建筑。所以中国古建筑不像雅典神庙之类的,能留存几千年,对石质建材的忽视,束缚了中国的建筑。

其他古迹还讲了碧云寺、真觉寺和黄寺,以及四个牌楼,只是城墙和城门几乎没有涉及。

北京城元朝时叫鞑靼城,也叫汗八里。而更古早的幽州在现今昌平西北三十八里处。马可·波罗写过元朝时的北京,而范成大写过金代的北京。南宋乾道六年(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44岁的资政殿大学士范成大率使团赴金国索要北宋皇帝陵寝,最后不辱使命而还。他在日记《揽辔录》中记录了出使金国沿途的见闻,对金中都宫阙城垣也作了详细描述——

东西廊之间,驰道甚阔,两旁有沟,沟上植柳,两廊屋脊皆覆以青琉璃瓦,宫阙门户即纯用之。驰道之北即端门十一间,曰应天之门,旧尝名通天。亦井两挟,有楼,如左右升龙之制。东西两角楼,每楼次第攒三簷,与挟楼接,极工巧。端门之内,有左、右翔龙门,日华、月华门,前殿曰大安殿,使人入左掖门,直北,循大安殿东廊后壁行,入敷德门,自侧门入,又东北行直东,有殿宇,门曰东宫,墙内亭观甚多。直北面南列三行门,中曰集英门,云是故寿康殿母后所居。西曰会通门,自会通东小门,北入承明门,又北则昭庆门。东则集禧门,尚书省在门外。又西则有右嘉会门,四门正相对。入右嘉会门,门有楼,与左嘉会门相对,即大安殿后门之后。

范成大的日记,给我们描绘了金碧辉煌的金代皇宫,比马可波罗要靠谱很多。

Péking:教皇使者阿尔封斯•比尔利•伐维尔写的《北京的历史描述》(Péking,Histoire et Description)中提及。该书是一八九七年在北堂、一九〇〇年在法国里尔由拉泽利斯特出版的。(伐维尔神父在一九〇〇年围攻北京时成为著名人物。由于业已形成的文化联系,他采用半法语来拼写北京Péking。)

北方人的生活态度朴实谦逊,只求过一种朴素和谐的人生,居室差强人意,谋生手段简便顺心,家人忠诚团结,舒适的床铺与足数的饭碗,再加上些许零用钱,这就构成了他们心满意足的人生。

除此之外,还讲了中国的一些传统艺术,比如书法和绘画,这些简单的讲解却让我茅塞顿开。

书法之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之美,是一种运动的美。欣赏书法时,快感来自我们对作者笔势一种不自觉的追踪,尽管作品是由布局、风格、笔力几方面共同构成的,但是把书法比喻成纸上的舞蹈是最恰当不过了。看行笔的急旋突顿,想象书写者的速度与精确度。

中国书法不喜欢匀称,因为匀称会让书法变得呆滞死板,破坏了动感。线条弯曲缠绕才能产生动感但是线条无论长短曲直还是轻重徐疾,全部围绕一个中轴来设计。

书法家用墨一般稍干,这样更能清楚地体现运动的方向和速度,而用墨过浓则多肉——字也有筋、骨、肉。

绘画和书法一定存在于文化人超凡的追求之中,存在于不受物质欲望侵袭的精神上纯情的表现之中。

京剧:北京咏叹调,唱功炉火纯青,曲目脍炙人口。

大哑巴胡同——大雅宝胡同

干鱼胡同——甘雨胡同

齐化门——朝阳门

顺治门——宣武门

哈德门——崇文门

平则门——阜成门

0 阅读:0

噩噩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