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世界观,人不能回避地球,地球不能回避宇宙。生命的来源,和宇宙的起源一脉相承。
任何理论模型,都需要有个框架,或者前设,为此会发起预言,预测如果是这样,就会那样。
“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模型基于一个框架——时长与进化!这个世界观的关系如下图:
世界观
宇宙、地球、生物三者是母集与子集的关系,宇宙包含地球,地球包含生物,如果地球生命由进化而来,宇宙也必须有足够的时长支撑进化。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源于137亿年前,一个致密炽热“奇点”的爆炸后膨胀,爆出了很多高温粒子,后来温度下降,粒子聚集成宇宙星系,包括太阳和地球,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爆炸宇宙
对于“大爆炸”,有几个问题至今无法解释,我们就从“奇点”开始吧!
第一:奇点问题
这个“奇点”被描述为:密度无限大、热量无限高、体积无限小、时空曲率无限高;一切已知的物理定律都会失效,空间和时间在该处完结;奇点的势能强大到使空间和时间失去意义!
这个“奇点”到底是什么状态?该如何理解?
现代物理学家们认为:奇点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它能不断将无形的势能转化成有形的物质宇宙,并产生时间和空间。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时间伴随物质与空间一并开始。
天文学家保罗∙戴维斯表示:时间本身是和宇宙同时开始,讨论在宇宙开始“之前”发生了什么是没有意义的。
戴维斯避谈“奇点”,避免引入“造物主”概念,但“奇点说”被形容得玄之又玄,似乎反证了“造物主”的存在。
“奇点”无中生有,违背了质能守恒定律——物质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宇宙大爆炸”从极小的点,到极大的宇宙,物质从哪里来?爆炸能量从哪里来?
老子《道德经》第40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圣经·约翰福音》开篇第一句: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无中生有”被绑定了“道”、“神”,“大爆炸”理论能接受这样一个“奇点”,等同于接受“神力”作为第一因,这与它的“自然主义”相悖。
“奇点论”很难解释得通,结合量子力学上的诡异现象,那么多顶尖科学家表示“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也不是空穴来风。
第二:秩序和规律问题
爆炸只能产生无序和混乱,不可能形成有序和规律!
可观测宇宙约有1000多亿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个巨大的黑洞,用它强大的引力拉住围绕它的天体。
星系靠这个万有引力有条不紊地运行。没有引力,所有星系都会散架,回到危机四伏的无序状态!
没有引力,像太阳这样的恒星也不会聚成一团,把氢气拉住,在高温高压下产生核聚变,发光发热,为地球及生命提供能量。
微观世界里,好在有强力、弱力和电磁力维系着分子、原子和各种粒子,否则微观世界的各样粒子就会消失。
一个宇宙性的“大爆炸”能不能产生这样的秩序和规律?很值得怀疑!
爆炸后的可能性
第三:视界问题
如果宇宙是爆炸而来,该理论预言在爆炸中心区会比较热,周边比较冷。如下图:
爆炸后的温度
中心区域越红,代表温度越高。反之越低。
这好比大冷天回到家,立马开暖气,空调口附近先暖和,慢慢扩散到整个客厅,再到其它地方。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整个宇宙范围内,空间温度都几乎相同,如下图:
最新最高分辨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
这是普朗克卫星绘制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都指向一个温度3K (-270C),这样的温度分布根本不像是爆炸而来。
因为有些区域之间相距太遥远了,光的传播距离有个极限——就是视界,光无法跨越视界,使温度均匀传播出去,如下图:
视界问题
我们用日常体验作比喻,拿两只杯子,一只装半杯冰块,另一只装半杯开水,把热水倒进冰块的杯子,如下图:
交换温度
一开始杯子里的水有些地方热,有些地方冷,约十分钟后,它们会达到相同温度。
换一种情况,两只杯子让它们相隔一米远,十分钟后,它们的温度差还是很大,如下图:
温度隔离
宇宙中不同区域相隔数十亿光年,“137亿年”后,有些地方应该还是热,有些则还是冷才对,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让热量(或光)传播这么遥远以达到互相平衡。
“大爆炸”理论模型目前还没有一个“修补”理论,能够解决视界问题!
第四:精细微调问题
所谓“宇宙微调”,是指在宇宙当中很多物理常数要“恰恰好”,要在极其精妙的水平上达到平衡,我们所处的宇宙才能够存在,生命才有可能存在。
这些“宇宙常数”包括光速、普朗克常数、波尔兹曼常数、单位电荷、重力常数、中子、电子、质子的静质量等等物理常数。如万有引力常数:
万有引力常数
以宇宙膨胀为例,宇宙膨胀的临界速率即使出现极微小的偏差,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如果速率快一点,粒子就会彼此飞离,恒星和行星无法形成;
如果速率慢一点,引力会把所有物质拉回来,导致猛烈的“大坍塌”,行星和生命更是无从谈起。
这个速率偏差有多小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史蒂文·温伯格教授给出的计算:决定膨胀临界速率的数值必须刚好在小数点后120位以内。
我们对这数值没有直观的概念,我们以搅拌水泥为例,假设100公斤水泥配40公斤水为宜,水量偏差正负1公斤问题不大,偏差0.1公斤有些严格,偏差要求0.0000001公斤呢?
偏差不超一微克,这个要求足以使所有房地产公司破产!如果是120个小数位呢?如下图:
水量的控制
宇宙大爆炸产生的膨胀速率精度,被要求达到: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如果不在这样的精度以内,所有的生命都不复存在。
如此苛刻的精细微调,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与我们常识中大爆炸后的结果南辕北辙。
微观世界里,原子核的质子要与电子达成平衡,它们之间的物理常数精度要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
科学计算表明:电子负电荷与质子正电荷之间的差别,必须达到千亿分之一,否则任何有一定大小的物质,会因为自身原子的电失衡而瞬间爆炸!
需注意的是:质子的质量接近电子的2000倍!人类机械师的工艺精度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只能达到千分之一,但原子核中的质子和电子却以千亿分之一的精度结合在一起。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他的著作《时间简史》里说:
“假如大爆炸之后一秒钟的宇宙膨胀速率,哪怕小10的16次方分之一,我们的宇宙早在变成今天的大小之前,已经重新陷入塌缩。”
天文学家保罗∙戴维斯也发现:
如果宇宙中的强核力与电磁力的比例,增加或减少10的16次方分之一,星球就无法形成。
宇宙的精密有序,如何跟一场稀巴烂的大爆炸有关呢?
给“大爆炸”模型打“补丁”
“大爆炸”理论模型产生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例如为了让恒星能自己形成,就引入具有极大引力的“暗物质”概念来吸引气体。
假想的“暗物质”
为了解释宇宙温度极其均匀,引入具有反引力的“暗能量”概念。称早期宇宙膨胀过程“比光速快得多”,称为“暴胀”。但“比光速快得多”本身违背物理定律!
假想的“暗能量”
所指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占宇宙总物质的96%,真实的物质如太阳、星星、地球等才占4%。
占比
占比96%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几乎充满宇宙,比真实的物质多20几倍。如果这样,找到它们应该比找到星星月亮更容易,但事实是没有。
暗物质能够吸引气体产生了恒星,如此说法恒星中应该有暗物质才对。但事实也还是没有,而黑洞是常规物质,并非暗物质。
此外,世界多国都发射卫星上天搜寻暗物质,又在地下建实验室寻找暗物质。但经过大量科学家40多年的辛勤研究,耗费巨量时间金钱,结果还是没有发现暗物质。
“占宇宙74%”有“反引力”的暗能量也观察不到,反而观察到的物体都符合万有引力的定律。
写在最后:
天文学家埃里克勒纳这样评价“宇宙大爆炸”理论:
2004年《新科学家》杂志,发表了由33位顶尖科学家共同签署的《致科学群体的公开信》,信中说:
“今天的大爆炸理论,依赖于不断增加的假设,这些假设是我们从来没有实际观测到的东西,其中最典型的有暴胀、暗物质、暗能量。
没有这些假设物体的支撑,天文学家所观测到的和大爆炸理论的预测之间存在致命的冲突。
在任何其他的物理学科中,人们都不会容许这类情况存在——为了弥合理论与观测之间的鸿沟而在模型中不断地增加假设的物体。这种做法至少会引起人们对此理论的合理性提出高度的质疑。”
到了2009年,此公开信已经得到来自50多个国家的数百位科学家的赞同和支持。而2019年11月《新科学家》杂志封面的标题就更为直白:
“暗物质:我们还是没有找到它。我们的理论正在崩溃。现在是否应该重新思考宇宙(的来源)呢?”
《新科学家》杂志
公众需要注意的是:“宇宙大爆炸”还只是一种假说,远不到自恰的阶段,也许不会有自恰的那一天,因为前设不对,后面越描越黑!
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这个与生物、地理一脉相承的宇宙演化论——“自然主义”,是不是能够解释世界的起源?
关于“宇宙大爆炸”,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