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蜗居30平米小屋:为什么我们总在技术上被“卡脖子”? 几千年前,孔子在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4-02-25 10:28:22

大国工匠蜗居30平米小屋:为什么我们总在技术上被“卡脖子”? 几千年前,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从这句话的本源来说,孔子倒没有刻意歧视手工艺人的想法,但“君子不器”流传开之后,却被很多人误解成了“君子不应该去学习做器具那种低贱的事”。 到了唐朝,韩愈在《师说》里干脆直截了当地批评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说明当时在社会上对于手艺工人的歧视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和手工业者翻身成了社会的主人,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难以否认的是,那些有着一技之长的工人在面临事业发展和生活改善的“硬关卡”时依然有很多的无奈。 有人说,人类目前还没有触及的两个领域,一个是外太空,一个是深海,在美国、法国、日本先后下水了自己的深海探测器之后,中国也在2009年成功下水了自己的载人深海潜水器“蛟龙”号。 据公开信息显示,“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中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台拥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的高度复杂的大型设备,然而和其他大型设备不同的是,“蛟龙”号对于水密封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这意味着在装配上要达到丝级精度,而靠当时的设备还达不到这样的精度,能够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的只有当时已经五十岁的老师傅顾秋亮一人。 从1972年起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工作的顾秋亮,在钳工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干了三十多年,他仅凭双手捏捻搓摸和观察,就能判断2丝(0.02毫米)的误差,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人称“顾两丝”。 顾秋亮受领任务之后,根据设计安装图纸设计了专用工装,并绘制安装工艺图,成功完成该项设备的安装,为“蛟龙”号成功下水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就是这样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在事迹见报之前却过着十分窘迫的日子。 老顾在工厂里埋头苦干三十多年也没挣到什么钱,为了养家糊口一个星期工作6天,全家人在30平的房子一住十几年。 女儿上学急需用钱,顾秋亮却拿不出学费。7千米海试准备启航时接到妻子患癌电话,因为借不到医药费,夫妻两人只能抱头痛哭,后来才知道是误诊。 2019年,顾秋亮的事迹被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公开报道,生活终于有了改善。顾秋亮还算是幸运的,在全国范围内,真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专家级工人被埋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有人曾说,像老顾这么高的技术水平,如果是在德国、日本,年收入几百万上千万都不成问题,早就财富自由了。 千万不要等到我们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都消失了、跑完了再追求“大国工匠”,临渊结网,不亦悲乎?

0 阅读:100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