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座千年古塔,一座重建的崇圣寺,建筑文化有何出彩的地方?

阅云南 2021-02-10 22:36:0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积累成就了璀璨的文化宝库。

这一座宝库中语言文化,礼仪文化,自然科学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全面开花,主要分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几类。

近千年来各种各样的文化交织融合,让中国文化成为四大文明古国文化中唯一一个依然还存在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古建筑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古建筑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中最璀璨的一页!

从秦阿房宫到明清紫禁城,从西安大雁塔到大理崇圣寺三塔,时间穿越千年,地域跨越近千公里,但是依然能从中找到相似的痕迹。

这是巧合吗?其实不然,它们的相似与存在都有迹可循。

顺着古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我们来看一看地处西南享誉国内的大理崇圣寺三塔,感受一下它的建筑文化。

我们从三个方面了解大理崇圣寺,第一,建造背景;第二,整体布局;第三,文化内涵。

第一,建造背景。

崇圣寺三塔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三塔片区,后半部分为崇圣寺。

三塔是三座砖塔的简称,三座砖塔因建造时间的不一致,所以从风格和造型上看三座塔差异都很大。

大塔千寻塔建造于唐代,两座小塔建造于宋代,大塔塔身呈纺锤形,塔身没有复杂的浮雕,而两座小塔塔型和大塔完全不同,塔身上雕刻了大量繁复、精美的浮雕。

近距离观察三座塔,大塔给人古朴典雅的感觉,两座小塔给人美轮美奂的感觉,都能代表当时最高建筑水准。

崇圣寺曾是皇家国寺,位于三塔后方,建筑密集,布局规整,气势恢宏。

崇圣寺中绝大部分大殿殿门大开,建筑规格极高,立柱横梁精美,殿中佛像众多,外部楼阁高耸,有睥睨天下的王者之气。

三塔和被毁之前的崇圣寺建造于唐宋时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大理乃至整个中原地区佛教文化发展到顶峰,且有当时的大理地方政权——南诏和大理国的支持。

其次,佛教文化在大理民间流传开来,影响逐渐增大。

最后,当时的经济和建筑技术也逐渐成熟,这些原因叠加促成了建造三塔和崇圣寺的盛举。

第二,整体布局。

在中国的建筑文化中,通常蕴含天人合一的寓意,对于建筑的选址和布局极其讲究,其中规格最高的皇家建筑规矩更加严苛,如北京故宫。

崇圣寺三塔曾经作为皇家国寺,也遵循其中一部分布局规律。

从崇圣寺正面的高空俯瞰整个崇圣寺三塔,你会发现令人震撼的现象:崇圣寺三塔的建筑都呈现对称分布!

继续扩大范围,以苍山洱海和大理古城为参照物,看崇圣寺三塔,我们不难发现崇圣寺三塔背靠苍山应乐峰。

苍山有十九峰,应乐峰是第十座,从南向北数或者从北向南数,应乐峰都是十九峰的中心。

这也意味着崇圣寺三塔处于苍山十九峰中心山峰的山脚。

进入崇圣寺三塔的正大门,千寻塔,存放重铸的建极大钟的殿阁、雨桐观音殿,崇圣寺山门,崇圣寺大雄宝殿乃至阿嵯耶观音阁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

而单看崇圣寺,从山门两边的财神殿和药师殿到后面的殿阁也都呈现对称分布。

正是因为这样的布局使得游览的人一进入崇圣寺三塔,走在台阶上就能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第三,文化内涵。

崇圣寺三塔从建造之初到现今都是大理文化的象征!

深挖千寻塔的历史,你就能发现它建筑文化中建造技术的秘密。

前文讲到千寻塔始建于唐,而后在一次加固中发现千寻塔是一座无地基的千年古塔。

千寻塔高69.13米,在没有任何现代大型工具相助的唐代,在平地上建造一座如此高的建筑,足以从侧面说明当时建筑技术的成熟和精湛。

去过崇圣寺三塔的人大多都知道佛殿中的关于佛像的故事或者传说,而这些传说大部分都融合了大理地区的文化。

例如:崇圣寺天王殿中大黑天神的传说就赞颂了大理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大黑天神是白族神话中舍己为民的天神。相传,大黑天神原本不是这样的面貌,他长相英俊,可是为了拯救大理的苍生,把即将散布到大理的瘟疫吞下,因此全身发黑。

大理人为了感谢他,将他奉为白族的“本主”,并把他的塑像放置在崇圣寺中,世代供奉。

在崇圣寺三塔中关于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或许一个塑像,一张画卷,一砖一瓦里都藏着大理最神秘最有趣的文化。

崇圣寺三塔就如同一座文化生生不息的宝库,越深入了解越觉得它文化深不可测,而我们仅仅看到了冰山一角,更多的文化只能留待后人挖掘!

【编辑】阅云南 一静

【备注】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图片未经允许禁止用作商业用途,部分图片由景区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9

阅云南

简介:云南本地“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