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产业(俗称芯片产业)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随着全球人工智能(AI)、高效能运算(HPC)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国家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经历了三次产业中心转移,已形成明确的全球分工和高度专业化、空间集聚的产业特征,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7%,中国大陆占比三成。
作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应用市场,中国已构建从上游原材料与设备,到中游设计、制造与封测,再到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但各环节较全球先进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半导体公司建立、采用本土供应链面临潜在风险等。
日本是半导体材料大国,光刻胶、硅晶圆、光掩膜基板等品类处于垄断地位。欧洲在汽车电子、功率半导体和类比电路(一般指模拟电路)等细分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拥有完备成熟集成电路产业链的美国,则在IC设计、EDA工具、IP核及先进装备等领域保持领先。
下面根据世界集成电路协会(WICA)发布的2023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白皮书,看一下目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地理分布和竞争力格局。该报告从经济实力、成长动力、内生支撑、产业能级、合作发展5个方面,对全球主要集成电路产业城市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估。
亚洲、北美、欧洲分别有60个、26个、14个城市入选。分地区来看,中国大陆占据26席,与美国并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韩国和日本,各有9个;中国台湾5个,马来西亚4个,德国3个,法国、瑞士、英国2个。
中国从“缺芯之痛”到逐渐突破“卡脖子”技术和产品,这一转变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支持,离不开一城一域的渐次突破。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前十强城市分别是:上海(5)、北京(9)、无锡(16)、深圳(18)、苏州(22)、成都(28)、南京(30)、台中(31)、武汉(34)、西安(38)、杭州(40)。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以深圳为中心的泛珠三角、以成都、武汉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重要集聚区。北京聚集紫光集团、北方华创、兆易创新、寒武纪等知名企业,以及清华、北大等高校,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集成电路设计园二期已启动,未来两年,海淀区将打造2至3个集成电路设计业集群。
集成电路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作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截至2024年3月底,全市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数量达2.85万家,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紫光展锐、澜起科技、中微半导体等佼佼者。
集成电路是临港新片区投资规模最大、产业集聚度最高、产值增长最快的先导产业,已签约项目总投资近3000亿元,覆盖芯片设计、制造、装备、材料、封测、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集成电路企业已超300家,包括56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年新增集成电路项目超过50个。2024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400亿元,未来三年力争实现800亿元。
排在榜单第四位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San Jose),地处硅谷的心脏地带,许多知名科技公司在此设立了总部或重要办公室,包括思科、Adobe、美国芯源等。
首尔位列第三。今年5月,韩国宣布斥资26万亿韩元用于扶持本国芯片产业,以帮助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等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并计划在首尔都市圈建设全球最大的新“高科技系统半导体集群”,与现有存储芯片制造园区相关联。
新竹位居次席,占地1400公顷的新竹科学园区,号称台湾硅谷,这里聚集了台积电、联发科、联电等大约500家科技公司,涵盖了从IC 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等各个环节,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
高居榜首的圣克拉拉(Santa Clara),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的一座城市,也是硅谷的重要组成城市之一,英特尔、英伟达、AMD、应用材料(AMAT)等集成电路企业的总部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