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谁能想到咱们天天买的金龙鱼居然是个"假国货"?
这个霸占了中国粮油市场45%份额、年入2575亿的"巨无霸",竟然是个地地道道的"外来户"!
别慌这个反转还不是最精彩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被误认为是国货的品牌,却在中国扎根了33年,还成了无数中国家庭的"油瓶子"标配。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商业传奇?
说起这个商业传奇的主角,就不得不提到让人肃然起敬的郭鹤年。
这位来自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的华裔企业家,可是有着一段令人惊叹的创业史。
虽说是在1923年出生在一个商业世家,但人家可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14岁就背井离乡,这种魄力放在现在的"富二代"身上,怕是想都不敢想。
要说最让人佩服的,是他25岁就扛起了家族企业的大旗。
而且这哥们深谙"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二话不说就飞去英国深造。
学成归来后这位"学霸"可没闲着,直接在槟城搞了一件大事。
在当地土地发展局的支持下,他建起了马来西亚第一家糖厂,简直就是开了个"先例"。
这波操作直接让他在1962年就戴上了马来西亚"糖王"的皇冠,属实是年少有为。
但人家的野心可不止于此,1976年更是来了个神操作。
一口气拿下马来西亚糖厂93.3%的股份,这操作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商业并购。
这下可不得了直接从马来西亚"糖王"升级成了"亚洲糖王",这波操作我给满分!
而且人家眼光远着呢,40岁就开始多元化布局。
面粉厂、油厂、饲料加工厂,简直就是开启了"全面开花"模式。
1971年更是搞了个大动作,投资1亿马币在新加坡建了香格里拉酒店。
说实话能在那个年代就有这种国际化眼光,真的是商业界的一股"清流"。
这简直就是把"商业帝国"三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服!
既然在东南亚已经混得风生水起,那为啥还要来中国闯荡呢?
1980年郭鹤年带着商业嗅觉首次来到中国考察市场。
当时的情景真是令人感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排队打散装油的场景。
看到这一幕这位商业大佬的脑子里立马就闪现出一个绝妙的主意。
散装油既不卫生又不方便,要是能推出小包装食用油,那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这波操作可以说是踩中了时代的风口,真是高!实在是高!
不过光有好产品还不够,怎么让中国消费者买账才是关键。
这不人家可是做足了功课,连品牌名字都大有来头。
"金龙鱼"这名字一听就喜庆,而且在东南亚文化中可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
这招儿玩得溜啊,刚一推出就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更厉害的是郭鹤年还和中粮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
这可不是简单的商业联姻,而是强强联手打造的"黄金组合"。
但是商场如战场,成功容易保持难。
2015年金龙鱼就遇上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温州突然爆出了一个重磅炸弹:5000箱假冒金龙鱼食用油流入市场!
这假货可不是闹着玩的,正品卖210块一桶,假货才120这价差也太诱人了。
要说这还不是最狠的,2020年更是遇上了转基因风波。
当年11月海关总署的一纸公告可把金龙鱼给难住了。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一批初榨大豆油被检出含有转基因成分,这下可闹大了。
虽说营收达到了2574亿的天文数字,但净利润却掉了个大跟头。
同比下降27.12%,这波属实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面对这接二连三的危机,金龙鱼可不是那种"认命"的主。
说实话人家这危机公关水平真是让人挑不出毛病。
新冠疫情来袭的时候,别的企业还在观望,金龙鱼直接掏出3000万支援抗疫。
这波操作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实打实地在为社会做贡献。
还记得2008年那场牵动全国人心的汶川地震吗?
当时金龙鱼二话不说就捐了1.3亿,这大手笔可不是一般企业能拿得出来的。
而且人家的社会责任感可不止于此。
给北京大学捐了1.1亿,这操作属实是在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你说这样的企业,哪还能说是个纯粹的"外来户"呢?
现在101岁高龄的郭鹤年说过一句特别走心的话。
"我的心一半属于我成长的地方,另一半则属于我出生的地方。"
这话听着是有点老套,但人家是真的用实际行动在诠释这句话啊!
你看1984年人家就往北京砸了5亿港元建国贸中心。
这可是当时中国大陆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影响力直接拉满!
2017年金龙鱼更是带着"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杀进了日本市场。
要知道日本可是出了名的"挑剔",能在那站稳脚跟可不容易。
这简直就是给"中国制造"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属实是为国争光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叹金龙鱼这波操作属实是高明。
光靠一个"中国风"的品牌名字就想征服中国市场?那也太天真了。
人家是真的在下苦功夫研究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从率先推出小包装到开发第二代健康食用油,哪一步不是实打实的创新?
你看人家赞助奥运会、支持中国女排,这哪是简单的营销策略?
这分明就是在用心融入中国文化,把品牌做到老百姓心坎里去了。
不过说起"假国货",金龙鱼可不是孤例。
瞧瞧乐虎饮料那句"随时随地,脉动回来"可是火遍大江南北。
还有咱们天天用的海飞丝,1988年以19块钱一瓶的价格杀入中国市场。
这些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点:看着像国货,其实是"洋品牌"。
但你要说这是坏事吗?还真不一定。
这不正说明咱们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了吗?
这些外资品牌在中国发展得越好,就越能倒逼国产品牌提升竞争力。
就像两个"学霸"同学在良性竞争,这不正是双赢的局面吗?
所以与其纠结一个品牌是不是"纯正国货"。
不如看看它能为消费者带来什么价值,为中国市场注入什么活力。
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优质产品和服务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只要是真心实意为中国消费者服务的企业,管它是国货还是洋品呢!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