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何老是提粮草?不打仗也要吃饭,打仗消耗粮草更多吗?

南玖卿 2024-02-08 14:01:02

在很多古装剧,包括一些历史书籍里,我们都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不管是百姓、还是军队,粮草是人活着的最基本前提,即使不打仗,兵士们也是要吃饭的呀!

为何粮草在战争中被看的这么重呢?

一、古代的运输设备

古代打仗,注重粮草,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打仗时粮草消耗的太快了,并不是说不打仗就不需要粮食。

首先,古代运输设备极为落后,不像现代,飞机、轮船、大卡车要啥有啥。

简单来说,就是物流成本太高,比如曹操打仗号称十万大军的时候,其实真正上战场的兵士也就四五万,不能再多了。

那剩下的人是干什么的呢?

鉴于古代落后的设备,所以运输大量粮草的时候有需要大量的人力,也就是后勤保障部队。

一支十万人的队伍里有六万人是搞后勤的,只有四万人去打仗,而后勤这六万人也是要吃饭的,如果路途短还好些,路途长的话,后勤运输队在运粮途中消耗的粮食就远远超过实际运输到战场的粮草了。

《史记》中记载汉朝西南打仗粮草在途消耗情况“千里负担馈馕,率十余钟致一石。”也就是说真正运输到战场上的粮食只有百分之一,充分的说明了在路途遥远的情况下,辎重队自身的消耗远远超过战场兵士们对粮食的需求。

二、古人解决粮草的办法—花样百出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征兵制”即寓兵于农,是很多朝代都选择的一种方式,打仗时从每家出一个壮丁,自带粮食,打完仗可免除相应的徭役,继续回家种地。

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差不多也是这么个意思,比如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时候,别说粮食了,连马匹,鞭子,马鞍都是自己准备的。

“征兵制”妥善的解决了打仗时的粮草问题,但是这种方式又不适用于长期作战,也容易在农作时因缺乏劳动力造成一定程度的粮食危机。

但这也难不倒古人,三国时就有地方屯田,以供战争所需的政策,听着这办法挺好,结果这地种着种着大家都不想打仗了,更有地方掌权者以公谋私,将屯田据为己有的事情层出不穷。

后来,到隋唐时期,皇帝们又学聪明了,干脆让地方将领自己屯田种地,自己打仗这下就没有以公谋私的事情了吧!

想法是好的,现实确实血淋淋的教训,地方节度使有钱有粮有军队,人家完全可以自己当皇帝,干嘛还要听你的话,所以安史之乱爆发了,盛世大唐也自此由盛转衰。

三、生产力落后

纵观历史,笔者认为古代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本质上还是生产力落后造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与徭役一样,生产力过于落后,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依托于大量的人力,所以百姓尤为艰辛,皇帝们都想有个好名声,那为什么还让百姓承担承重的徭役呢?

在我国历史上,因徭役而死的人比比皆是,孟姜女哭长城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修建长城死了很多人,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发展下,也只能如此,因为古代不像现在,可以依托高科技,发达的设备等,任何事情都要靠双腿双手完成。

0 阅读:320

南玖卿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