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有人知道,这句“守四川必守汉中”话。它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地理战略思想,尤其在三国时期和宋朝时体现得尤为明显。主要是汉中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能够成为四川地区的天然屏障。
汉中在秦岭以南,他主要是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控制汉中,就能顺利通过蜀道进入四川,直逼腹地。那如果要防守四川,守住汉中就十分必要。只要守住这里,就能阻挡来自北方的进攻。
三国的刘备在夺取汉中后,叫魏延镇守。当时刘备也是看重汉中对巩固蜀汉疆域、抵御曹魏进攻的价值。在南宋时期,四川作为南宋政权的重要经济支柱和战略后方,汉中更是成为了保卫四川乃至整个江南地区免受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的战略屏障。
虽然汉中是陕西的地级市,但他和四川渊源深厚。汉中在秦岭南麓,与四川盆地相邻。蜀道(包括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等)穿越秦岭,中间通过汉中将中原与巴蜀相连,因此汉中对于四川是对外联系和物资输送重地。
历史上,汉中多次发生争夺战。如刘备占领汉中稳固益州的统治,并威胁曹魏政权。在很多次行政区划变迁中,汉中与四川也有较长时期的隶属关系。如元代行省制度下,汉中地区的一部分曾被划入四川行省,这促进了两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融合。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且长期相互影响,汉中与四川在方言、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镇巴县直接与四川达州、巴中等相邻。两地自然环境相似,山水相连,气候条件相近,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相互渗透。
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等人口迁移活动,导致大量湖北、湖南以及陕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同时也有四川人向周边地区流动,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融,包括方言、风俗习惯等。
汉中方言是西南官话川黔片,这一片方言区域与四川盆地内的大部分方言较为接近,形成了语言上的共通性。汉中与四川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业发展有共同特点,例如都盛产水稻和竹子等作物,因此在饮食习惯、农耕文化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共通之处。
汉中划归到陕西是在元朝初年,当时元朝设立陕西行省时,将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与秦岭以北的关中、陕北等地划入陕西行省管辖。在此之前,汉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归属有所不同,但至元代正式成为陕西省的一部分。
根据历史情况,先秦时代,汉中地区属于不同诸侯国的领地,如早期的褒国等。秦朝统一六国后,设置郡县制,汉中属汉中郡,归秦朝直接管辖。汉代时,刘邦曾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之后汉中一直是汉王朝版图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仍属于关中地区的延伸或独立建制。
元朝初年,汉中正式划归陕西行省管辖。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汉中作为陕西省的一部分延续下来。元朝以前,特别是在三国时期,汉中是蜀汉的领土,并与四川地区关系密切。而在元代以前的某些历史时期,汉中的部分地区可能也曾经隶属于四川或与四川有着较为紧密的行政联系。
现在汉中是陕西重要地级市,这里被称为“西北小江南”,是西安、咸阳、宝鸡人旅游的好去处。这里的典故非常多,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对中华文化发展有重要贡献。
虽然相比于西安、榆林,汉中从规模到速度都不能比。但在农业、旅游、高新技术产业等都有自己的优势。直到今日,汉中仍然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保障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在经济规模或城市发展水平上,汉中在陕西省内的排名并非前列,但它凭借独特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重要的战略地位,在陕西省的发展规划中仍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