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东周分春秋战国两部分,最后由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社会,秦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项羽和刘邦所带领的军队攻破咸阳,秦朝灭亡。
从西汉到东汉,社会在长达400余年的和平后,再度陷入混乱,因为皇帝更换频繁,东汉朝政一度被宦官掌控,地方各大诸侯出现了群雄逐鹿的局面,各自为政掌握兵权攻城略地,最终演变为魏蜀无三国对峙的局面。
蜀汉丞相诸葛亮尊重刘备遗愿起兵北伐,志在恢复汉室,不料首战失利,司马懿大军压境,蜀汉大将赵云一时难以到达,诸葛亮在无奈之下敞开城门弹琴,司马懿在等待一番后竟选择了全军撤退。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他自称诸葛亮琴声之中存在杀机,其实城楼之上的两个书童才是整场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千钧一发之际相比于东吴和曹魏,蜀汉本就是其中最为弱势的一个势力,尤其是在经过一番变故之后,蜀国早已难回当年的巅峰,因为从最开始,蜀汉的发展道路就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规划进行,并且意外频发。
按照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的隆中对策,天时和地利已经分别让曹操和孙权占据,蜀国能做的就是把握人和,及利用刘备汉是宗亲的身份吸引一方人才,帮助自己完成复兴汉室的伟大计划,但即使有诸葛亮这种胸怀经天纬地之能的人才,也难以逆转蜀国的颓势。
从蜀汉中期开始,人才凋零的悲剧不断上演,先是关羽误调荆州之兵去攻打襄樊,不仅让自己丢失了性命,还导致蜀汉失去了荆州要地,后有张飞一时冲动为关羽报仇而鞭笞手下士卒,最终被二贼杀害殒命,刘备在获悉此消息后决定东征伐吴。
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次战争会直接动摇蜀汉的根基,夷陵之战,八十余万军队因为陆逊的火攻之计而灰飞烟灭,黄忠等一系列优秀的武将都在这次战役中丧命,这次失败意味着刘备一生的积蓄和运营毁于一旦,蜀汉国运迎来困境。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国家的命运担在了诸葛亮一人的肩膀上,后主刘禅年幼不能理政,内有国家朝政官员更迭,外,有战争不断判断时期,都需要诸葛亮一人尽心竭力,尤其是刘备所未能完成的复兴大业,更像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因为现在的蜀汉朝廷,既没有名号响亮的武将,也没有政治卓越的文臣,即使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也会感到头疼,但他蒙受刘备的三顾之恩,从未想过要放弃,在平定南方孟获叛乱后,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北伐,但首次出征就遇到了大问题。
由于为主曹睿罢免了司马懿,诸葛亮所率领的北伐军队一开始的进攻势头非常之顺利,但因为孟达的大意和魏国重新启用司马懿,本应兵临长安的蜀汉大军再度受阻,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街亭要地本是蜀汉囤粮运粮的重要渠道,事关重大应当派良将长期把守,但因为蜀汉在武将方面的缺失,营中点将之时,竟无一人敢担此重任,最终诸葛亮选定了南征之中和他推心置腹的马谡为主将,然而这个举动却导致了以后更加被动的局面。
言过其实的马谡自诩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并未按照诸葛亮的事先安排当道安营扎寨,而是以士兵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为理由屯兵于孤山之上,副将王平虽百般劝阻,但马谡始终一意孤行,坚决不肯听从建议。
司马懿大军到来之时,见对方屯兵高山无险可守,便立刻意识到这是诸葛亮的用人失误,下令将孤山团团围困,并切断蜀军汲水之道以逸待劳,不出三天马谡手下士兵开始陷入混乱,司马懿大军趁势出击,蜀军不敌。
在五路总口扎寨的王平虽然有心去救,但因为自身兵力不足,只能将马谡营救而出,手下兵马几乎全军覆没,此次一战蜀国损失十万精兵,这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一的军队,再加上街亭要地丢失,直接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次用人的失误不仅意味着蜀国进攻势头受阻,当下就连全身而退都成了严重的问题,在街亭失守之后,司马懿大军并没有停止进攻,而是继续前进,目标就是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无奈之下的计策在得知司马懿大军继续向前推进时,一向运筹帷幄的诸葛亮首次有了束手无策的感觉,一向沉着冷静的面庞闪现出一丝慌乱,因为军队派遣的原因,目前城中除了一些士兵和平民百姓之外,并没有安排有战斗力的士兵。
大将军赵云出征未归,短时间内也不能迅速赶到此地,也就是说,一旦司马懿大军压境,这座小城将毫无抵抗之力,意识到这种情况的诸葛亮很快稳定了情绪,将这种慌乱表现出来,他一方面让城中仅剩的士兵继续转移粮食,一方面大脑飞速运转,寻求计策。
很快距离城池不远处就尘土飞扬,诸葛亮知道这是司马懿大军到来,面对手下士兵询问,诸葛亮给出了一条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对敌之策,并未构筑防御工事,而是将城门敞开,只留几位年迈的士卒在门外打扫卫生。
内心本就十分多疑的司马懿,见到眼前毫无设防的城池,自然是更加疑惑,尤其是看到城楼之上气定神闲的诸葛亮,内心更加笃定城中必有伏兵,故而不敢轻易进入,正在此时,诸葛亮气定神闲,开始着手弹琴,悠扬的音调从城楼上传出。
司马懿也精通音律,竟然在两军对垒之际,开始欣赏起了这悠扬的旋律,其子不解,询问父亲为何不杀进城去?却被斥责不懂用兵之道,并直言城门大开,定然有诈,再加上诸葛亮所弹奏曲目浑然天成,还隐隐透露出一种杀气。
一番思索之后,司马懿始终看不出破绽,一向追求稳扎稳打的他最终率领数十万大军撤退,诸葛亮最终在心理上取得完全胜利,不会一兵一卒击退敌军,当司马懿意识到自己中计时,诸葛亮已经带着所有粮草全身而退。
原因之所在很多人说诸葛亮空城计的完全胜利,意味着他已经将兵法运用到了极致,从战场上一兵一卒的拼杀,到心理上的完全碾压,无疑是作战的最高境界,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空城计的成功实施并不全是因为诸葛亮的冷静和司马懿的多疑,背后还有深层次原因。
首先是司马懿自己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司马懿选择撤军是故意为之,因为曹操很早就警告过自己的后人,对司马家族的人不能重用,更不能交付兵权,曹操担任魏王时就是如此,后续即位的曹丕也是如此,唯独曹睿不同。
之所以对他赋予兵权并册封为大将军,就是因为蜀国大军压境,整个魏国除了司马懿之外,无人应对诸葛亮这样的强敌,换言之,诸葛亮的存在是司马懿手握兵权的主要原因。
曹瑞虽然表面上对他十分信任,但内心却十分忌惮,一旦诸葛亮这个强大的对手消失,那么对司马懿的兵权会立刻收回,这并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所以就算城中没有伏兵,司马懿也不能贸然入城,因为他需要留住诸葛亮,帮自己掌握更多的兵权。
司马懿果断选择退兵的第二个原因,其实就是城楼上的两名书童,他们分立诸葛亮左右,手持扇子不紧不慢地扇着,这其实是像司马懿传达一种信号,城内定然有埋伏。
因为在司马懿的认知中,弹琴演奏是一种非常高雅的行为,一般在进行时旁边都会有两名小童相随,他们的每一个行为和举动都是在配合演奏者,诸葛亮也不例外。
在司马懿看来,如果城中没有伏兵,那么伴随在其左右的两位小童见到大军压境,定然慌乱,即使外表看不出来,紧张之下也会使手中的扇子丧失鼓点,司马懿始终愿意相信,诸葛亮可以强壮镇定,但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小童不行。
所以基本可以确定司马懿是通过身边小童来判断诸葛亮城中虚实,这也是他最后选择撤兵的重要原因之一,只不过诸葛亮仍然技高一筹,这两位小童作为诸葛亮的亲近之人,也已经做到了临危不乱,所以给司马懿造成了一种假象,这样他才中计,从而选择撤兵。
总结这便是两人的再一次智力交锋,最终的结局虽然是司马懿获胜,但诸葛亮的算无遗策始终让他技高一筹,对于司马懿而言,无论是出于自保选择的撤退,还是真正判断有伏兵而撤兵,都说明他在和诸葛亮的较量中处于下风。
参考文献
[1]思佚,.从斩张任看刘备的用人策略[J].才智(才情斋),2005,(12):.
[2]郭星明,.《三国演义》刘备“仁君”形象考论——以其对《三国志》的改编为视角[J].名作欣赏,2023,(35):.
[3]巨南,.三顾茅庐:刘备集团与荆州“在野派”结盟的产物[J].文史杂志,2023,(05):.
其实是这样的,《失空斩》里的两个琴童是开场的《盗仙草》里鹤鹿二仙童,暗中施法让司马懿产生了有伏兵的幻觉才撤退的[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