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慌了!中国再次出现一位堪比钱学森的科学家,美国阻止他返回中国,印度要求他公开其核心知识。 (信息来源:《科创未来丨潘锦功:让玻璃发电成为现实》——四川日报2023-03-27) 在中国科技界,有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成就和贡献不亚于被誉为"中国现代科学之父"的钱学森。他就是潘锦功,一位在新能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 潘锦功出生于1942年的一个贫穷家庭,家境贫困使他自小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尽管如此,他的父母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他们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下,潘锦功自小就勤奋好学,中学时期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数理才能。196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校期间,潘锦功更是名列前茅,被誉为"钻石级学生"。 大学毕业后,潘锦功有机会前往美国深造。这对于一个出身贫寒家庭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然而,初到美国,潘锦功还是遇到了不少文化差异和种族歧视带来的挑战。 "那时候我刚到美国,语言不通,环境陌生,加上肤色的区别,常常会遭到一些白人的歧视和冷嘲热讽。"多年后,潘锦功回忆起当年的经历,仍然感慨万千。 尽管如此,潘锦功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垮,他咬牙坚持,用优异的成绩打动了导师。最终,他被新泽西理工大学电子电器专业录取,开启了自己的深造之路。 在新泽西理工大学攻读电子电器专业期间,潘锦功的研究方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对太阳能发电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生存在这个星球上,利用太阳能无疑是最环保、最可持续的做法。如果能够发明出高效的太阳能发电技术,那对人类来说将是一项划时代的创新。"潘锦功说。 就这样,他开始了对太阳能发电材料的研究。经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实验,潘锦功发现了一种名为碲化镉的半导体材料,它在吸收太阳能和转化为电能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有了这个发现,潘锦功如获重宝,他马上组建了一个小型的研究团队,开始对碲化镉材料的太阳能电池性能进行深入探索。 研究工作一开始进展缓慢,潘锦功和他的团队遭遇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曾一度陷入困境。 "我们被很多人质疑,甚至被认为是在做无用功。"潘锦功回忆说,"有一次,我们用光致发光技术观察材料的发光行为时,发现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们费尽心机去分析原因,结果发现是由于设备存在故障,白白浪费了几个月的时间。" 尽管如此,潘锦功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放弃。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研制出了一种高效的碲化镉太阳能电池,并将其应用于发电玻璃的制造。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阳光穿过那块发电玻璃时,里面的电路就亮了起来,我们都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了。"潘锦功说,"这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发电玻璃的问世为潘锦功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国内对这项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于是,潘锦功下定决心,要将这项创新带回祖国。 "我是中国人,我的发明理应为中国所用。更何况,在国内推广这项技术,将会给我更大的发展空间。"潘锦功说。 2010年,潘锦功携家人回到了北京,并在国家支持下创办了一家新能源公司。一开始,他遇到了不少困难,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市场开拓艰难等问题接踵而至。但凭借多年的科研经验和对事业的执着,潘锦功最终渡过了创业的难关。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潘锦功的发电玻璃技术得到了快速推广。如今,这种发电玻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还被用于制造太阳能汽车、无人机等产品。 发电玻璃的成功应用为潘锦功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2018年,他因"在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发电玻璃领域的创新"而获得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颁发的杰出工程师奖。 "能够获得这一殊荣,我感到无比荣幸。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认可。"潘锦功说。 除了发电玻璃,潘锦功及其团队还在其他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人类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81岁高龄的潘锦功,虽然已经是一位备受推崇的科学家,但他的热情和干劲却丝毫未减。他每天仍然活跃在实验室,和年轻的科研人员一起钻研新技术、新理论。 "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永远都有新的东西去学习和探索。"潘锦功说,"我希望年轻一代能怀揣梦想,勇于创新,把科技事业推向更高的层次。" 作为一位杰出科学家,潘锦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精神。他的故事必将激励更多有为青年勇敢追求梦想,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美国慌了!中国再次出现一位堪比钱学森的科学家,美国阻止他返回中国,印度要求他公开
康安说历史
2024-06-19 16:24:47
0
阅读:859
用户10xxx18
发电玻璃没有宣传那样好,到现在也没怎么大规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