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学心法问答》解读(一)

英锐看文化 2023-03-28 07:16:01
《画学心法问答》由清代文人画家布颜图为其学生戴时乘所撰,布颜图,字啸山,号竹溪,乾隆时期人。 《画学心法问答》共有三十七篇,开篇为问答小引,主要介绍了作者写这部书得缘起,之后以问答形式讲述了山水画的历史、技法等内容。 笔者将以若干期推文对这本小册子加以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如下 第一问:山水始末之由 【原文】问:山水画家,南北二宗,云自唐始。唐前讵无山水学乎,请示开法始末之由。 曰:东晋以来,有顾长康、陆探微、张僧繇,为画家三祖。虽有尺山片水,亦只画中衬贴,而无专学。 迨至盛唐,王右丞与友人诗酒盘桓于辋川之别墅,思图辋川以标行乐。辋川四面环山,其巉岩叠谳,密麓稠林,排窗倒户,非尺山片水所能尽。故右丞始用笔正锋,开山披水,解廓分轮,加以细点,名为芝麻皴,以充全体,遂成开基之祖,而山水始有专学矣。从而学之者,谓之南宗。 唐宗室李思训开钩砍法,用笔侧锋,依轮廓而起之,曰斧劈皴。装涂金碧,以备全体,其风神豪迈,玉笋琳琅,便与右丞鼎足互峙,媲美一时。其子昭道,号小李将军,箕绍父业,一体相传,皆成开基之祖。从而学之者,谓之北宗。 惟宋室赵家诸辈,少得其仿佛,而南宋之刘、马、李、夏,以及明之张、戴、江、汪辈,皆纵笔驰骋,强夺横取,而为大斧劈,遂致思训父子之正法心学沦丧其真,而杳失其传矣。 师法南宗者,唐末洪谷子荆浩,将右丞之芝麻皴少为伸长,改为小披麻,山水之仪容已备,而南唐董北苑更将小披麻再为伸长,改为大披麻,山头重加墨点,添以渲淡,而山水之全体备矣。 至北宋之关仝、巨然、李成、范宽、郭河阳诸辈群起,各抒己长,扩而充之,而山水之学始大成矣。若元之黄、王、倪、吴,谨守南宗,师法北宋,虽学力不逮,其墨质干淡,笔势浑沦,而云烟之变灭,山水之苍茫,由是出矣。盖山水画学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 【解读】此段内容简要介绍了山水画的发展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由于作者是清中期人,所以还可以在这句话之后加上发展于明清,求变于近代。即山水画学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发展于明清,求变于近代。 在国画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是人物画,其次是山水画,再次是花鸟画。两晋时期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出现,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就有山水的元素。可以说原始岩画、三代青铜纹饰,战国帛画,两汉画像砖、画像石,魏晋人物画都对山水画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在《宣和画谱》,《历代名画记》等书中,都有关于魏晋时期山水画家及其作品的记载,奈何年代久远,没有真迹或摹本流传下来。毋庸置疑的是,山水画的理论建构在魏晋时期业已成熟。在玄学思潮,山水田园文学的时代风气之下,确定了山水画独特的发展方向。 唐代山水画独立发展成科,形成了以王维的水墨山水,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山水,这也就是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的滥觞。 两宋时期,山水画成就斐然,北宋范宽的巨碑式构图、李成的寒林图、郭熙的蟹爪枝、卷云皴,米氏父子的云山墨戏为后世画家所景仰,特别是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一书,将山水画理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南宋四家为代表的院体画风影响波及明清时期。 元代是山水画的转型时期,异族压迫,文人进取无望,转而隐遁山林,山水画转向写意,以表现文人旨趣为主,代表画家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高克恭、方从义等人。 明清时期,山水画流派纷呈,明代前期有浙派,中期有吴门画派,后期有华亭派。清初形成以四王和四僧为代表的两种画风。 清末民国时期,海上画派,京津画派、岭南画派三足鼎立,影响至今。
1 阅读:25

英锐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