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说官军和农民军谁厉害呢?如果人数相等、条件相当,那肯定官军厉害。毕竟是专业对业余。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之中,如果一群扛着锄头的农民和一群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官兵对战,那一般是赢不了的。无论是在汉末、唐末还是明末、清末,那都出现过几百个官兵击溃追歼几万农民军的情形。农民军在具体的战斗中,其实常常是处于劣势的。然而常常处于战术劣势的农民军却往往能够在战略上取得重大胜利。官军装备精良,为什么总是打不过扛着锄头的农民起义军?这原因很多。比如游击战、后勤保障问题等。但说到底一个是政治问题,王朝腐败起义层出不穷。一个是心态问题,官军为了工作,而农民军为了生存。所以农民军一般都是屡败屡战、屡败屡战。
话说唐朝末年的王仙芝、黄巢起义发展壮大之后,也终于迎来了与正规官军的第一场大战——沂州之战。唐军由总司令宋威率领。起义军由王仙芝、黄巢率领。双方真刀真枪开干。结果官军轻松大胜。
王仙芝看不到任何获胜的机会,于是带着小队逃窜到了河南境内。尽管被官军打得惨败,农民军中的那群庞勋起义遗留下来的军人还是发挥了作用。他们没有像其他草寇一样做鸟兽散,反而是败而不崩、溃而不散。他们紧跟着王仙芝、黄巢等指挥官迅速地离开沂州,躲入了豫东连绵山区之中。
草寇们不见了踪影,沂州的宋威也承担不起驻扎在河南地军队的粮草供应。于是宋威向朝廷报告王仙芝已死,草寇已经被歼灭,就此停止了对王仙芝残部的追剿。王仙芝、黄巢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喘息。
蛰伏休整了一段时间之后,起义军迅速攻占了河南地区的阳翟等地县城,然后又攻陷汝州,生擒刺史王镣。朝廷又一次调集兵马,兴师动众地围攻王仙芝。农民军再一次被官军毫无悬念地击败。
可王仙芝、黄巢再次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坚挺地撑了下去,掉头逃入了邓州、汝州之间的桐柏山区,继续打起了游击。关东各州县大多畏惧王仙芝、黄巢这波草寇,都坚守城池,紧闭城门,躲在城里不敢出来。王仙芝、黄巢率军在河南、湖北一带四处游击,专门往朝廷官军薄弱的地方钻。十月攻打唐州、邓州,11月继续南进攻占了郢州、复州,12月攻陷随州。他们在一路上肆意倾泻着对朝廷的愤怒。所过之处,起义军大肆烧杀抢掠。人类最原始的愤怒被激发了出来。长期被地主豪绅欺压的农民加入了流寇队伍。他们对豪绅们多年来积攒的愤怒转化为血腥的杀戮。当初夺取他们的田地,他们现在便烧了地主的老宅。当初强占他们的儿女,他们现在便强暴地主的老婆。淮河与长江之间,农民军所过之处几乎是断绝了人烟。
就在农民军一路转战、到处放火,官军们追着草寇们焦头烂额、顾此失彼的时候,王仙芝竟然考虑到了接受朝廷招安。当众人抵达蕲州的时候,蕲州刺史裴渥抵挡不住,打开城门迎接王仙芝入城。但裴渥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若是接受招安,他可以以河东裴氏的名誉担保为王仙之上表求官。而这个方案正中王仙芝下怀。
王仙芝考虑投降朝廷,其实也是在为这支队伍的未来做打算。王仙芝带着队伍从黄河边的曹州转战到长江边的蕲州,队伍越打越少。从最盛时候的数万人减少为5000人,全靠一部分中坚力量的支持才没有被打散。起义一年多了,他们一没有根据地,二没有稳定的补给,实在可以用朝不保夕来形容。至于这支队伍的未来,那明眼人都感到悲观。所以王仙芝踌躇了一会儿,就答应了下来。
不久之后,裴渥的上表得到了朝廷的积极回应。朝廷特批任命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其实就是把5000草寇收编到皇帝直属的神策军麾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