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作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随着市场的高速增长,激烈的价格竞争也让行业陷入了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安全事故等问题频发的“内卷”时代。
如何穿越行业周期,成为整个储能产业链企业需要共同应对的问题。
作为在温控领域具有深厚技术积累的科技企业,深圳市艾特网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特网能)认为,越卷的时期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打造核心竞争力。
创新筑牢技术底座
艾特网能是一家国有资本控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始人及核心管理团队整建制来自世界500强公司核心团队。
该公司目前有深圳、西安、中山三大研发中心,深圳、中山两大供应链生产制造基地,全国37个分支机构。
其中,深圳光明区电能制造基地建有近8000平米UPS生产测试厂房,产品线涉及单机1-800k全系列UPS、配套蓄电池、中低压配电柜、智能母线、PDU等。
另外还有户外集装箱式、室内方式的融合电力模块方案,以及UPS配套锂电设备。
中山热能制造基地主要建有热能管理产区(含核心部件)以及原材料、成品库铜管自制产区、线缆自制、电控组件线。
为实现创新战略达成,艾特网能在平台投入加大了研发投入,建设了业界领先的国家级焓差实验室以满足各类测试,建立模拟海上气候的测试设备,结合需求,投入了仿真分析平台。
目前,艾特网能的业务涵盖工业新能源、数据中心设备、集成及预制化业务三大板块,已累计申请500余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百余项,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千行百业。
“在数据中心热管理和工业制冷领域积累多年的研发能力,以及对机房精密空调及充储换电站冷水机领域丰富的技术和交付经验,共同构建了艾特网能的核心技术底座。”艾特网能工业与新能源事业部总监张辰光向记者表示。
在工业新能源板块中,艾特网能目前专注于相关领域的温控配套业务,核心产品线包括1.5~80kW内嵌式、门嵌式、立柜式储能CoolBattery风、液冷热管理解决方案,灵活适应大型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数据中心+5G基站等多种储能应用场景,
Cool Battery储能风冷热管理解决方案利用仓内冷风循环系统与风冷冷风机组相结合实现热量的转移,确保电力设备在合理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安全稳定运行,并可广泛应用于储能集装箱、智能电网、轨道交通、通信、互联网等行业。
空调机组具备立柜式、壁挂式、嵌入式等多种安装形式,并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处理,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CoolBattery储能液冷热管理解决方案利用仓内冷液循环系统与风冷式冷水机组相结合实现热量的转移,确保电力设备在合理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安全稳定运行,并可广泛应用于储能集装箱、智能电网、轨道交通、通信、互联网等行业。
设备可实现柜内嵌入式、立柜式、室外落地式安装,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凭借着雄厚的技术实力,艾特网能的全系列储能温控液冷产品获得CRAA产品认证,还参与制定了多项涉及数据中心、热管理、储能电池液冷散热器等领域的国家、行业、团体标准。
深耕穿越行业周期
2023年以来,产能过剩,无序竞争使得整个储能产业链都进入低价竞争周期,电芯作为电池生产的核心环节,价格从2023年初的1元/Wh下跌至如今的0.35元/Wh左右,储能系统价格也在近日触底,正式进入“0.5元”时代。
在价格内卷的背景下,降本增效成为储能产业链企业穿越行业周期的路径之一。
对于行业目前的竞争环境,张辰光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表示,艾特网能要保持战略定力,把擅长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张辰光说,在数据中心领域深厚的温控技术积累是艾特网能深耕储能温控领域核心竞争力,即使是目前容量较大的 6.5兆瓦时储能集装箱温控方案,相比较于数据中心的高热密度需求的解决方案要简单地多。
另外,张辰光认为,艾特网能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是售后服务网络完善,遍及全国七大片区37个省市,众多售后服务网点实时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
”数据中心为海外业务设置的全球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也将助力艾特网能储能温控业务出海。” 张辰光说。
对于未来的市场竞争策略,张辰光认为,要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先站稳脚跟,紧跟市场需求,做好相应的技术储备。
比如,随着5MWh+大容量、高密度系统集成趋势加速推进,储能温控应用面临着电池密度高、运行能效高、设备稳定性高的“三高”要求。
针对这一市场大趋势,艾特网能在今年4月重磅推出了5MWh储能高可靠性液冷解决方案,液冷机组采用60kW双系统大冷量设计, 搭载双变频压缩机与知名品牌EC风机及输冷水泵,标配水加热功能,可应对极端低温工况,满足5MWh高能量密度温控需求。
未来,随着发电侧储能、输配电侧储能和用户侧储能应用场景复杂变化,新能源带来的短时高频、调峰及未来绿电消纳转换,会衍生出多场景、多技术的不同需求,艾特网能将在储能热管理产品的定制化匹配及能效提升方向持续探索,以更贴近应用场景需求和可靠、高效的产品迎接多样化的需求。
作者:吴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