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被擒后,由于绳子捆的太紧,便对曹操说:“孟德兄,绳子能否松点!”曹操听后,笑着说:“捆老虎的绳子,怎么能松呢?”曹操虽这样说,却上前准备松绑,不料刘备横插一嘴,却让吕布丧了命。 吕布在关东流窜的岁月中,既因其“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名号让天下英雄心惊胆战,导致袁绍和袁术的追兵均不敢贸然行动;同时,他又怀抱着迎接天子、光复洛京的壮志。 但吕布杀害丁原、诛杀董卓的历史,让人难以完全称其为忠义之人。在当时的世人眼中,他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在历史书籍中,他被描述为唯利是图;而在《三国演义》的叙述中,他还被描绘为有勇无谋,易受妇人影响的人物。 特别是“反复”这一特质,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命运。当他杀害董卓后,逃往袁术处寻求庇护,袁术因厌恶他的反复而拒绝。在白门楼上,尽管吕布多次哀求饶命,但曹操还是下令将其处死,这也部分是因为刘备对他“反复”的提醒。 吕布的死在《三国演义》中被详细描绘,分为两个重要场景。在第一个场景中,吕布被绑缚时因绳索过紧而请求松绑,曹操回应道:“绑虎不得不急。”同时,吕布试图唤起手下将领的忠诚,但宋宪反驳他听信妻妾之言,背离将计,令吕布无言以对。 第二个场景更显悲壮,吕布在刘备面前求饶,希望刘备能够为他求情。曹操问刘备意见时,刘备提醒曹操记得吕布过去的背叛。吕布愤怒地指责刘备无信,而在被曹操命令处死之前,他还回忆起曾在辕门射戟时救过刘备。 在古代的官方史书《献帝春秋》与《三国志·吕布传》中,吕布被捕绑的情景被详细记录了两次。而在《三国演义》中,这两次事件被合并为一次,且省略了曹操的部分反应,但实际上,历史上的细节更为丰富和复杂。 在《献帝春秋》中的记载,当吕布被捕后,他请求刘备为他说情。曹操似乎有意赦免吕布,甚至下令放松其束缚。但曹操的主簿王必却持反对意见,他提出了关于吕布的潜在威胁:吕布是一名强悍的将领,其忠实的部众就在附近,一旦解绑,可能引起更大的麻烦。 王必的意见基于对吕布历史上暴力行为的了解,特别是他曾杀害董卓的事实。曹操在王必的反对下,表现出了犹豫,最终未能决定立即释放吕布。 另一方面,吕布也试图通过提议与曹操共治天下的方式求生,他提出让曹操统领步兵,自己则领骑兵。但曹操对此提议持怀疑态度,显示出了他对吕布的不信任。 刘备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角色则更显微妙。他并非被动接受曹操的询问,而是主动提出建议。这一行为不仅展示了刘备的机敏和对曹操心理的把握,也反映了他对吕布潜在威胁的警觉。 刘备和吕布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明显的。吕布是朝廷任命的左将军、平陶侯、仪同三司,而刘备则是豫州牧、宜城亭侯。 曹操在这一时期需要聚集天下英才,而不是轻易割舍潜在的助力。程昱曾经建议曹操杀死刘备,但曹操的回答显现了他的宽宏和对大局的考虑:“现在是收集英才的时候,杀一个人可能会失去天下人的心。” 这个回答不仅展示了曹操的策略,也说明了刘备在当时的地位和威胁。刘备这样的枭雄,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他不会让吕布占据上风。此时进言,一方面是对吕布的打击,另一方面也向曹操表明了自己的忠诚,一举两得。 与此同时,《三国演义》中有一处巨大的改动经常被忽略,那就是“听妻妾言,不听将计”。而在《三国志·吕布传》中记载的则是:“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 这段话的意思是,吕布虽勇猛,但缺乏谋略且多疑,无法有效控制部属,只相信部下的将领。而这些将领各怀鬼胎,导致每次战斗都失败。 事实上,吕布对部下的将领很信任,这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完全相反。至于“听妻妾言”,确实有一例,那就是陈宫等人建议吕布出城游击,他们自己守城。吕布的妻子对陈宫不信任,吕布于是放弃了这个计划。 吕布的这个决定其实是正确的,因为陈宫等人并非真心为吕布着想。陈宫等人曾参与郝萌河内兵叛乱,后来曹操出征徐州,吕布想早降,陈宫等人坚决反对:“布欲降,陈宫等自以负罪深,沮其计。” 陈宫等人的反对实际上破坏了对吕布最有利的选择。这时候让吕布出城吸引曹操兵力,实际上是让吕布去送死。 吕布之所以被扣上“听妇人言”的帽子,一方面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倾向,认为吕布降曹是不明智的行为,陈宫的抗拒才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宋明以来的市井文化对“听妇人言”的鄙视。正好吕布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他失败的原因被顺理成章地归结于此。 参考资料:(明)罗贯中著. 三国演义[M]. 2013
吕布被擒后,由于绳子捆的太紧,便对曹操说:“孟德兄,绳子能否松点!”曹操听后,笑
混沌于浮云
2024-08-08 23:38:54
0
阅读: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