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历法一直被视为因家施政大典,不能有半点疏忽。由于传教士的东来,

瑛悦说事儿 2024-09-04 19:03:14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历法一直被视为因家施政大典,不能有半点疏忽。由于传教士的东来,西学的传入,明末统治者在历法上所碰到的已不完全是老问题,难道是有新的问题出现了吗?   当时绕着改历问题营发生过多起风波。我们从当时的统治者处理历法争议中可以看出:崇皇帝是提倡革新,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抱残守,主张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学术争议的。   明代自开国后,一直使用《大统历》。《大统历》实即元代郭守数制订的《授时历》,它确定一年为三六五·二四二五天,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数仅26秒     这是我国古代最优良的、也是当时(指元代)世界上最先进、的一部历法。但是,就是这样一部历法,在元大德三年八月,当时郭守敬正以昭文殿大学士知太史院事   明初仍用此历法,只是改名《大统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明成化时,《大统历》已颁行二百六七十年,因而误差渐渐加大,钦天监预报的日月蚀“往往不验”。   成化五年十一月戊辰望日蚀,监官推验又误。古人迷信,以为天象所示,即为国家吉凶的象征,不可任其长此以往,于是改历之议遂起。成化十年,真定(今河北正定)教俞正己首倡改历   结果不仅未被采纳,反被扣上了“轻率安议”的罪名,下法司治罪。武宗正德十三年漏刻博士朱裕再次上书改历,亦为礼部所阻。嘉靖以后,旧法之弊日著,测验愈益不合,改历之议益盛。   嘉靖三年光禄寺少卿管监事华湘上书主张改历,不报。万历二十三年郑世子载堉进《圣寿万年历》《律历通》二书,极诋《大统历》之误,力主改作。   同年河南金事邢云路亦上书力陈旧法之弊,倡议修改。至此,旧法之弊已经暴露无道,改历之议,势在必行。然而又一直未得实行,究其因   除了明朝统治者的不予支持和钦天监的顽固阻挠外,也与这些倡导改历的人不懂推算之理,超不出传统的框子,提不出更精确的历法有关。 就在这时,西方耶稣会士利玛察来到了中国。   他从中国传统历法的混乱和当时的改历之议中看到了自己的机会,遂马上致函罗马教廷,要求派些精通天文学的专家来中国,利玛窦到京后表示愿意帮助中国修改历法   崇祯皇帝看到了这一现实。同年九月一日,崇皇帝下诏开设西洋历局,决定引进西洋历法,修改《大统历》,是为西局。至此,明中叶以来几十年改历的要求才最终变成了实际行动   这是有明一代唯一的一次历法改革。局址设在宣武门内东城根,由徐光启主持,徐光启去世后李天经成为实际主持者。西历局前后共存在了六、七年,其出成就是编译出历书137卷,总称《崇历书》。   因而西历局之设可以说是中外学者、科学家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科研合作,也可以说是在天文历法方面一次比较成功的合作;西历局工作重点在翻译西书,改革中历。   西历局刚设不久,即引起顽固守旧者的阻挠和反对。秉政大臣周延儒、温体仁等人极力反对,钦天监人等也因怕改用西历后打了自己的铁饭碗而大肆攻击。   徐光启力驳其谬,由是引起新旧历法的争议。无独有偶,徐光启见其漏洞百出,遂著论辩之。然而,徐光启一死,魏文魁等人就在朝中一些守旧大臣的怂感下,又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面对守旧者对历法改革工作的非难和攻击,崇被皇帝采取了允许学术争论,注重实际观测,让实践来检验,让实践做结论的政策。他仍积极鼓励西历局好作,支持他们译书改历   四局并存,各传其学,相互争论,呈现出了一派自由争论的好气象。崇祯皇帝十分重视实地观测,经过多次观测,崇祯皇帝逐渐认识到了西历确实优于中国的旧历   于是下令废东局,并决定废《大统历》,用新历法。这时,管理历务的代州知州郭正中又起而阻挠,遗憾的是,新历法未及实行,明就灭亡了。   清朝入关后,经传数士汤若望略作修改后领行于全国,是为《时宪历》。从清代沿用至今的阴历就是以崇祯历法为基础的。崇祯皇帝尊重、信任科学家,重用传教士,积极引进西方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   他关心自然科学的学习与研究,鼓励应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提倡用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学术争议,所以使得在这一时期我因的科学技术仍取得了很多成就   无论是在农学、数学、物理学、测量学方面,还是在火器制造、天文历法等方面,也无论是对古典科学的总结,还是对近代科学的引进与开拓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   崇皇帝也有其自己的局限与不足。他一方面提倡科学研究,注重实学,另一方面又极力宜扬封建理学,一方面主张聘用西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又对之忧心忡忡,怀疑多端   他时而允许学术争论。时而又残暴专制。我们所应肯定和赞赏他的是;他采取了比较开放而明智的科技政策,为我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微出了贡献。   信息来源: 《明史》

0 阅读:18
瑛悦说事儿

瑛悦说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