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出阁讲读,任侍讲官:在裕邸九年,累迁侍讲学士,超拜太常卿掌国子监祭酒事,以首

瑛悦说事儿 2024-09-04 19:03:15

高拱出阁讲读,任侍讲官:在裕邸九年,累迁侍讲学士,超拜太常卿掌国子监祭酒事,以首辅徐阶荐,穆宗即位,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新郑不自安,高拱为什么这样做呢?   隆庆元年(1567)五月,这是高新郑第一次入阁,在阁时间一年零两个月左右,位在群辅。隆庆三年冬,高新郑二度入阁,位居次辅,这时首辅是李春芳,高新郑此番发扬了连续作战的老斗士精神   新郑在二度入阁,在阁时间两年半左右,任首辅的时间不超一年零一个月。神宗朱翊钧登基的第六天,高新郑使被李太后支持的冯张同盟扳倒,落荒而逃,回到河南老家。   称其“名相",多着眼于其振衰起隳,挽救嘉隆之世国势颓危的贡献上,称其“横臣",则更看重其有我无他,会我其谁的为官为人的人格特点上   其实,高新郑两度在阁时间不到4年,出任内阁首辅的时间不超过13个月,在隆万之际的角逐中落荒而去。人们常为其“志不尽舒,才不尽酬"而扼腕叹息。   高新郑被驱逐与其做官做人的人格弱点有某种必然的关联。高新郑的相材是缺失的。下面分三个时段略作陈述,以就正于方家。新郑一度入阁,有违做官之道,大失人望,是其一度入阁败此的主要原因   高新郑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以徐阶荐,晋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机务。此时内阁首辅为徐阶,次辅为李春芳与其同时入阁的郭朴也名列其前,新郑泰列群辅。   那么作为“有才略的新星,终有光辉灿烂的前程,适得其反,新郑对存斋却始终不买账,不认可,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与徐阶关系。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而对此举朝认可的、首辅徐阶草拟之《嘉靖遗诏》在中国传统古代社会虽然皇权处于唯我独尊的崇高位置,但按照儒家文化理念设计的官僚体系   对皇权始终保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对当朝天子有失君德的行为,规劝、谏诤、匡正,是臣子的职责,当皇帝大行,臣子通过草拟遗语,纠正前朝违误昭雪冤假错案,是常见的事情。   大失身份与雅量,这在明代甚属少见,新郑是权力欲极强的人,刚愎自用,恃才做物,不甘人下。他一入内阁,就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内阁首辅与次辅,首辅与群辅的关系,伴随着明代内阁制度的逐渐完善而完善,特别内阁权力最为高涨的时期,张居正一脉相承扩大阁权,首辅、次辅的区分也更加鲜明,不与同列商量,并不违制。   时任次辅的李春芳亦未与其事,春芳无怨望,而位列群辅的高新郑为何暴跳如雷呢?   《嘉靖遗诏》是否谤先帝,徐存斋是否可斩,在朝野上下以周召期许,徐阶的声望如日中天的情势下,高新郑锋芒太露,太恃才傲物,太依杖其帝师身份,摆错了个人在内阁的位置   一入阁便与首辅争权,与首辅修隙。把人望正旺的徐阶没入在眼里,就等于把自己置于绝大多数朝臣的对立面,他不走人才怪。二度入阁更加凌忽同列,“恃宠恃权”急急以驱逐其他阁员为务   高新郑一度入阁,与首辅徐存斋修,与首辅徐阶争权,摆错了位置,失去人心,不得不在隆庆元年(1567年)五月归养。在新郑与徐阶的角逐中,新郑虽然暂时落败   此时的内阁共六人组成: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入阁的李春芳,任首辅。高新郑位列次辅。此外还有隆庆元年(1567年)同时进入内阁的陈以勤、张居正   此时的新郑虽以次辅大学士兼掌太宰,握有实权,似可大有展布侃侃行志了,然而,他的前面还横着一个首辅李春芳,春芳虽然从政资历不及新郑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状元,是六位阁员中最早入阁的一位,且在隆庆二年(1568)便进位首辅,无太大的才具,亦无明显的过失,议政平实,行政稳健。   陈以勤晚新郑一年入阁,却是新郑的同年。张居正仕途出身虽然晚自己六年,但却有与新郑大致相同的仕宦服历,有才具,有抱负,是可畏的后生。   赵贞吉入阁虽晚,仕宦履历却最早,贞吉举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仕途上屡踬屡起,从中央到地方履历丰富,入阁后誓言“欲捐躯任事”,是不可小视的人物。   信息来源: 《明史》

0 阅读:18
瑛悦说事儿

瑛悦说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