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西景德镇,1位81岁没上过学的老太太,变卖全部家产,历时5年,前后

蒙哥谈养护 2024-10-04 10:43:51

2011年,江西景德镇,1位81岁没上过学的老太太,变卖全部家产,历时5年,前后拿出近3000万,还欠了一身债,不顾家人反对,建造了一座陶瓷宫。谁料,建成后,她的一个决定,更是让家人感到无比动容! 余二妹,这位出生于1930年的景德镇女性,用她的一生书写了一段关于陶瓷的传奇,她亲手建造的陶瓷宫不仅成为了国家级文化景区,更是中国陶瓷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作为景德镇这个“瓷都”的土生土长的代表,她将毕生的积蓄、精力以及热情都投入到了这个宏伟的文化项目中,并通过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几千年悠久的陶瓷艺术传统。   余二妹的陶瓷宫不仅是一座建筑,它承载着她对家乡、对陶瓷文化的深情厚意,更是她留给后世子孙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余二妹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不仅仅因为她建造了这座象征着陶瓷文化辉煌的宫殿,更因为她最终决定将其无偿捐献给国家。   这一决定在很多人看来近乎疯狂,毕竟,这座陶瓷宫耗费了她毕生的积蓄,也凝聚了她所有的心血,然而,余二妹心中清楚,陶瓷宫不仅属于她个人,更属于景德镇,属于中国的陶瓷文化,属于未来的世世代代。   她希望这个项目能够超越她的个人生命,让更多的人通过这座建筑了解和热爱陶瓷文化。正因为如此,她无怨无悔地选择了将其捐献。   这一决定虽然起初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和不解,但随着陶瓷宫的落成以及人们对它的热爱,余二妹的家人也逐渐理解了她的初衷,最终给予了她全力支持,这不仅是一场个人的胜利,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胜利。   然而,陶瓷宫的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资金筹集到设计施工,余二妹面对的困难几乎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虽然她早年通过经营陶瓷厂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要建造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宫殿,所需的资金远远超出了她的财力范围。   为此,她不得不变卖了自己的房产和珍藏多年的瓷器,并将所有的积蓄投入到这个项目中,甚至在资金即将告罄时,余二妹还四处向朋友和亲戚借款,坚定地推进陶瓷宫的建设。   施工过程中,她不仅亲自监工,还参与了很多细节的决策,因为项目规模巨大,工期一再延长,很多时候工地上的工人们都已经疲惫不堪,而年迈的余二妹依然坚持每天在现场监督和指挥。   她的毅力和对陶瓷艺术的执着,不仅打动了工人们,也感染了所有知道这个项目的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陶瓷宫终于在历经数年艰难施工后落成。   这座陶瓷宫的灵感,源自余二妹在天津的一次旅行,当她参观了天津著名的瓷房子时,被这座用无数瓷器装饰的建筑深深震撼。   这座建筑精美绝伦,然而它却并不属于以陶瓷闻名的景德镇,余二妹深感,作为“瓷都”的景德镇,不仅需要一座能展示陶瓷艺术精髓的建筑,更需要一座能够承载文化与历史的地标性建筑。   这个想法在她的心中萌芽,逐渐壮大,最终演变成她晚年生活的核心追求,她开始策划、筹备,为实现这一梦想付出了一切。   回到景德镇后,余二妹立刻开始选址,并最终决定在新平村的山头上建造这座象征着陶瓷辉煌的宫殿。   余二妹与陶瓷的缘分,几乎伴随着她的一生,从12岁开始,她就跟随在陶瓷坊工作的舅舅学习陶瓷制作技术。   那时的景德镇,街头巷尾弥漫着陶瓷坊里的泥土味和釉料的气息,虽然年幼,但余二妹凭借天赋和勤奋,很快掌握了陶瓷制作的技巧,并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了技艺娴熟的陶瓷工匠。   解放后,余二妹从一名普通的女工做起,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她逐渐从陶瓷生产一线转向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   到了80年代末,她敏锐地捕捉到海外市场对景德镇陶瓷的需求,毅然决定下海创业,成立自己的陶瓷厂。   凭借她对陶瓷的熟悉和高超的技艺,她的陶瓷厂迅速发展壮大,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尽管她的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余二妹始终保持着对陶瓷文化的敬畏和热爱,始终致力于将景德镇的陶瓷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余二妹的一生,注定与陶瓷紧密相连,从她在12岁时第一次接触陶瓷的那一刻起,陶瓷便成为了她生命中的主旋律。   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更是一段关于梦想、毅力和文化传承的传奇,如今,这座陶瓷宫已经成为景德镇的一大文化地标,余二妹的名字也将与这座宫殿一起,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她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将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后世,并为未来的陶瓷工匠们树立了一个不朽的榜样。 信息来源:当代江西2024年6月18日发布的关于《“瓷宫”奶奶和她的传奇一生》

0 阅读:54
蒙哥谈养护

蒙哥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