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清朝时曾有一对爷儿俩,非常认真地致力于贵州支教 大概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就有很多志愿者,自发地前往相对落后的地区去当小学教师,这项工作如今已经成为扶贫工作中的重点项目之一。 贵州很多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受益匪浅。 贵州在我国历史上的相当长时间里,都属于偏远地带,别说教育了,在很多实力不够的朝代,甚至干脆直接放任自流,除非有外人来抢占。 但在清朝道光年间开始,有一对爷儿俩,却认认真真地在贵州西南干起了教育事业。 老爸叫张锳,1841年任兴义府(大概在今天的兴义市和安龙县一带)知府,一干就是13年。 这位河北人到哪上班,就在哪扎根,为老百姓实心办事。尤其是教育,这个见效最慢、不显政绩的基础性工作。 落后的贵州西南地区,在张锳的埋头治理下,从此才有了上档次的文化产业。张锳筹钱重建的桅峰书院和兴义府试院,据方志记载,在当时“甲于天下”,不仅扩召学生、藏书多,还请来很多老师,10余年间,这个偏远山区竟然培养出了2名进士和数十名的贡生和举人! 当然,这个山区论名气的话,还得是张锳的四儿子张之洞。张之洞4岁时就跟着老爸在兴义府读书,他日后的成就不用我多说了吧?“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 张之洞后来为官,对曾经培养过他的贵州山区始终不忘,1907年的时候还向兴义府捐赠了大批教学书籍和器材,出资新建了三所学校,还特的安排兴义府的青少年出外求学。 1841年开始的每天晚上,在兴义府的街道上,都会有一个50岁的老头,专门安排两个差人提着灯笼和桐油走街串巷。 他们每看到哪家的油灯还亮着,就会敲门高喊:“知府大人来给相公添油啦!”添好后,还不忘嘱咐:“好好读书,成就功名!” 张锳的这盏灯笼13年来风雨无阻,在茫茫的夜色中督促着孩子们读书。 小张之洞也每天伴随着这点点烛光,趴在书桌上仔细地背诵每一句诗,描红着每一个字。 崎岖险狭的贵州山路上,张锳、张之洞父子一直在砥砺前行。那个岁月,列强开始肆虐大清的河山,太平天国起义也是杀声震天。#支教#
你知道吗?清朝时曾有一对爷儿俩,非常认真地致力于贵州支教 大概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南松聊过去历史
2024-10-06 17:04:4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