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工信部副部长表示,四季度将会同相关部门,再推出一批促消费、扩内需的一些具体举措,包括组织优供给、促升级系列行动。
结合最近各地置换/报废补贴预算快速见底的消息,我感觉上面态度应该是“再续一波”,错过这波还有下一波,甚至不排除一浪高过一浪的可能性。
再加上之前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以旧换新带动新车销售额超1600亿元,其中新能源补贴申请量占比超6成,说明这一波大力补贴既带动了内需消费,又促进新能源渗透率进一步提高,间接推动自主品牌做大做强做高端。这种一石三鸟的好事,没理由不继续搞下去。
目前来看,国补聚焦报废置换,地补聚焦旧车置换,都是体现在车价上。要想降低购车门槛,除了补贴车价,还有汽车金融。
目前少数几家车企敢做5年0息、0首付0息这类方案,还远未到卷起来的程度,甚至不少人为了2年0息,选择了高息高返方案。这部分的消费潜力仍然没有被充分激发,我猜测应该还留有后手,等到换购升增量见顶,接下来就是刺激首购、增购需求了。如果财政放水集中流向消费领域,长期低息很可能会成为车企开卷的新战场。
盘点今年上市的新品,会发现各家推出的新能源产品普遍有着明显的同质化。往好了看,主流消费者的新能源用车需求已经逐渐成型,车企不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去摸索试错,产品力的下限越来越高。往坏了看,新品难言新鲜感,拼到最后就是降本、售后、营销,以及不可避免的新一轮价格战,各种骚操作也无法避免。
但总的来说,产品同质化势必引发更激烈的竞争,也有利于加速优胜劣汰的进程。现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问题,还是产能过剩、车企太多,与消费基盘无法扩大之间的矛盾。这一轮补贴加剧了马太效应,头部阵营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后面如果继续加码刺激,留给突围者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别看一个个标榜自己是“战未来”“下一个爆款”“销冠杀手”,但能检验成果的时间窗口不断收窄,就看各家能不能权衡短期收益和长期发展了……
#新能源汽车##汽场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