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岛杂感》 这几天在青岛看了栈桥、天主教堂、八大关、青岛市博物馆、中国人民解

思聪谈社会 2024-10-21 09:57:21

《游青岛杂感》 这几天在青岛看了栈桥、天主教堂、八大关、青岛市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品尝了鲅鱼饺子、梭子蟹、疙瘩汤、酱八带、青岛啤酒、瑯琊台白酒,和大学当教授的复旦师弟聊、开蛋糕房的晚辈后生聊、网约车司机聊、景区导游聊,还在网上搜了有关青岛的资料,归纳起来有以下印象: 一、青岛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是在德据时代(1897-1914)起步的。 德国人修了铁路、港口、煤矿、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建了天主堂、医院、学校、电报局、电力公司、啤酒公司、造船厂等等。德国人那时是想按《胶澳租借协定》99年租期来打造青岛的,有比较宏大而又细致的规划。因一战战败,租约废止。 二、主政青岛5年的沈鸿烈是青岛发展的最大功臣。 沈鸿烈(1882-1969)是湖北天门人,早年在日本学海军,后曾赴欧美考察,是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人。他1932年1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青岛特别市市长,提出了十大施政纲领。到1936年,这些纲领基本都实现了。沈鸿烈用5年时间把青岛打造成民国的模范市,无论经济、治安、吏治、文化、体育和市政建设都杠杠滴。特别是城市景观。可以说,没有沈鸿烈,就没有八大关。由沈鸿烈,俺突然联想到先主政大连、后主政重庆的某公子。同是地方主官,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三、人民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是在苏联大力支持下起步的。 设在青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海军博物馆,分室内、室外两个展区。室外展示的水面舰艇、水下舰艇、岸炮、海军航空兵装备、海军陆战队装备,大都是引进或仿制苏联的。朝鲜战争停战后,中苏签订了多个海军协作协定,苏联在制度建设、人员培养、装备研制等多方面给予中国大力支持。 四、上世纪90年代青岛的国企改革是成功的。 那时涌现出的海尔、海信、青啤、双星,现在依然是其行业的头部企业,而且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份额。可以说,国企改革,地方做的远比央企好。 五、青岛人是务实的。 青岛的大街上很少有大幅宣传口号和宣传栏。青岛的地铁站小而实用。青岛人就餐很安静,吃不完的就打包。俺认为西安人应该学习青岛人,挂那么多横幅和宣传栏有何用?把地铁站修那么大给谁看?吃饭闹哄哄显得有气魄? 六、青岛经济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网约车司机说青岛的日韩企业跑了不少,都迁到东南亚了,导致企业周边的餐饮、洗浴、歌厅倒了一片。这些年很少有日本游客到青岛来。开蛋糕店的小伙子说,现在“卷”得很厉害,生意不景气都打降价牌。在大学任教的师弟说,学校今年1800多名毕业研究生,只有400多人找到工作。 七、青岛是个好地方,各地的同志都应该来这里看看。 (转自《刘掌柜杂谈》 作者 :刘强)

0 阅读:20
思聪谈社会

思聪谈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