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老匠人修复古建筑!江西“95后”小伙火出圈

中国江西网 2023-10-16 16:00:20

视频制作: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全媒体记者邬强

修复中的“状元楼”记者邬强摄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沈冠楠、见习记者肖立宇报道:江西都昌95后小伙冯全宏最近发布了一些“古建筑修复”短视频,包括精美绝伦的冬瓜梁、徽派建筑“四水归堂”之景、老匠人修复古宅的过程等,未料想,引来大众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不少质疑。

邻湖而居的南峰镇 记者邬强摄

钢筋水泥间的古色

南峰镇位于都昌县东南边陲,南邻鄱阳湖。镇里,一栋栋小洋房鳞次栉比,崭新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让人诧异的是,在这些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中,时不时能看到几栋古色古香的木制古建筑,一眼看去,它们被保存得很完整——高耸的屋脊,撑梁的圆柱,雕花的窗,古朴的门,古韵中沉淀出的,是一种摄人魂魄的岁月感。

这些都是冯全宏公司修复的作品,被暂时安置在村民的宅基地上。最新被修复的是一栋清式“状元楼”,其建筑规格为“三进两天井”,折成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冯全宏说,“状元楼”的主体部分系其从省外收购而来。“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经坍塌,我们就将它买了下来,运回江西修复。”

修复后的绣楼 记者邬强摄

进士及第门楼 记者邬强摄

冯全宏的“异地修复”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位于镇祠堂对面的“清雅阁”,阁如其名,是一栋来自江浙地区的清式绣楼。所谓绣楼,即古代家族中未出阁的女子的住所,通常为二层阁楼。为还原这一结构,修好堂屋后,冯全宏翻修了二楼的长廊和部分房间,形成推窗见景、倚栏凭眺的格局。

“主要是异地修复。”冯全宏表示,由于中国古建筑多为木制的榫卯结构,从技术上来说,整栋迁移是能够实现的,甚至,石阶上的青苔、天井处的水缸、木窗上刮痕,都能“一比一”复刻,结合“做旧”和造景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还原出百年前风貌。

考虑到古建筑之“大”,近几年,冯全宏在镇里承包一块约30亩的闲置土地,作为古建筑修复和材料堆放的场地使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除刚完工的“状元楼”外,该处还安置着几套徽派民宅。

破败老宅屋顶早已坍塌 见习记者肖立宇摄

改变“柴火”的命运

打破“95后”的固有印象,选择回乡修房子。在冯全宏这里,有“子承父业”的因素,更是一种古建筑情结。

他告诉记者,随着农村的发展、年轻人流入城市务工等因素,一些“上了岁数”的老宅面临“清场”的尴尬与无奈。它们中的大多数,内有昏暗、潮湿的恶劣居住环境,外有自然的侵蚀,濒临坍塌。对一些家境贫寒的村民而言,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的老宅,一夜之间,沦为沉重的“包袱”。

“住不了,也没钱维修,再者,由于部分老宅继承人众多,在维护上面无法统一意见,久而久之,有些老宅损毁严重,甚至看不出原貌,曾经精美绝伦的构件也成了柴火。”另外,一些房主想改善居住环境,在宅基地上盖新房,也自然要想办法处理掉这些传了好几代的老宅。

古建修复场地一角——修复中的“状元楼” 记者邬强摄

修复的雕花构件 记者邬强摄

百套古建筑出手

出售构件,甚至整栋老宅,成为部分房主“不得已”的处置方法。其中,一些雕饰精美、年代较远的旧构件如冬瓜梁、牛脚、雀替等,被商人层层转手,甚至进入古玩市场,为藏家所青睐。

冯全宏的父亲就曾经营着这项业务。“初衷是觉得可惜,就去将构件收过来,后来发展到收购那些几近坍塌、损毁严重的老宅,拆散放在仓库里,又成立了公司,雇一些本地的老木匠修好后再卖掉。”

六年间,上百套古建筑以这种方式得到修复,鄱阳湖畔水路商人故居有之,古代闺秀依栏听雨的绣楼有之,见证“进士及第”光荣的门楼也有之……对于古建筑修复后的去向,冯全宏坦言称,主要是卖给景区和收藏家。“经常有外地老板来南峰镇‘看房’,近的江西省内,远的北京、上海、台湾,都有我们修复好的古建筑。比如南昌市湾里明清古建院、八大山人风景区里都有我们修复的古建筑。”

古建修复场地中正在修复的建筑 记者邬强摄

雀替 记者邬强摄

“冯氏官厅”模式

100余万购入,材料费及人工费接近300万元。

“冯氏官厅”是南峰镇本地的古宅,产权涉及十余户人家,致使其修缮始终停滞不前。几年前,冯全宏与所有产权人谈妥,将“冯氏官厅”收购并启动修复。

与许多“缺胳膊少腿”的古宅一样,“冯氏官厅”虽然占地面积大、规格也较高,但原屋早已破败不堪,一些部位仅剩框架,门窗洞开,有艺术价值的雕花大梁、“牛腿”、浮雕也不复存在。“只能说,我们尽可能复原。”冯全宏说。

谈修复,材料是关键。事实上,为保留历史风貌,古建修复通常采取“修旧如旧”的做法,即尽量使用老材料和传统工艺。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漫长的古建筑材料收集过程。

“主要还是用老料,最好是同一年代。”为此,冯全宏时常到全国各地“淘建材”。最远的一次,他去往山西买“老瓦”。“2-3元/块,价格倒不贵,主要是运费高。”

更多的老材料则是拆自其他古建筑。“一些弃置的老宅,原主人整套出售,叫价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我们就去买来,拆下木料和其他适配构件,让它们发挥余热。”

对于那些实在缺失的构件,则使用现代材料进行修复。如损毁的雕花、冬瓜梁等,这就需要雕花师傅参考同期建筑的整体风貌,结合记忆和古书,一点点地复刻。

“以‘冯氏官厅’为例,它的构件除本身留存的,其余大多从七八栋同期民宅拆卸而来,可以保证8成以上是‘老’的。”冯全宏坦言称,这套古宅如出售,他的心理价位在400万至500万元。

“冯氏官厅”内部 记者邬强摄

【争议】暴利?权宜之举?

事实上,针对“异地修复”古建筑,长期以来在公众视角上,质疑声不绝于耳。早在2011年,就有媒体报道,有生意人20万元收购古宅,修缮后转后赚百万元,行业之下的“暴利”在互联网甚嚣尘上。包括诸多网友、媒体、专家在内的声音认为,异地迁建割裂了古建筑与原生环境、“古建筑离开了本土就是破坏”。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异地重建是保护的一种权宜之举,但要反对“倒买倒卖,牟取暴利”。

多部委:调查、建档、挂牌保护

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坚决制止异地迁建传统建筑和依法打击盗卖构件行为的紧急通知》给出官方态度——对已认定的传统建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且不得实施异地迁建。

何谓“认定”?《通知》也明确,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组织开展本地区传统建筑调查、建档和挂牌保护工作;根据省级制定的传统建筑认定标准,对调查的传统建筑进行认定,并建立认定传统建筑档案;对认定传统建筑实施挂牌保护。

【声音】与其被湮没,不如在异乡重建

冯全宏:做好自己的事

在冯全宏看来,自己收购、修缮、出售古建筑,老板收藏古建筑,都有着保护和传承的意义。与此同时,他聘请的工人大多为60、70岁的老匠人,其中木匠多为本地人,也不乏外省的雕花师傅“拖家带口”来这里“上工”。冯全宏认为,古建修复实际上为这群老手艺人提供着工作岗位,也搭建了一个技艺交流和传承的平台。

面对质疑,他表现得比较坦然,认为:“管不了别人,只能做好自己的事”。而且,其修复的古建筑都是破损严重的老房,达不到认定标准,与其被湮没,不如在异乡重建。

都昌县住建部门:并未列入名录只能算“建筑构件”

都昌县住建系统相关人士透露,该县一直在对辖区历史建筑进行普查,但冯全宏名下的建筑主要是从各地收集构件并复原修复而来,并未列入都昌县传统建筑名录。“在我们看来,冯全宏所谓的修复‘古建筑’,实际上是从各地收购老建筑构件,再异地修复重建,其中包括不少用现代工艺做旧的产物,这并不能被看作是古建筑,只能说是‘建筑构件’。”

甚至,“有些建筑经过后期修复后,已全然不是古代的样子了。”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鹤舍古村 见习记者肖立宇摄

袁如岗湾村:始建于明末的老宅 见习记者肖立宇摄

袁如岗湾村:尚有人居住在老宅中 见习记者肖立宇摄

【现状】:“名录”之外的老宅困境

整村的老宅九成倒塌损毁

鹤舍村位于都昌县苏山乡,2012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里的十八间大屋被列入政府保护名录,围塘而建,外观整齐划一,是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风格。

对比之下,与鹤舍村仅一街之隔的袁如岗湾村,其古建筑保护情况远不如前者。村民袁建辉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村里古建筑最多的时候有数百栋,形成的连廊有近两公里之长。“每家边门对着边门,遇上下雨天,不带雨伞跑遍全村也不会淋湿。”

遗憾的是,如今的袁如岗湾村,却有近九成古建筑因种种原因而倒塌损毁。“原因很多。”袁建辉说:“有的村民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外出务工后,回村建新房,老房就被推到了,还有的村民经济情况不好,无力修缮保护。”

“曾有人高价整栋收购”

记者了解到,袁建辉家的老宅是村里目前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末,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袁建辉说,即便是这栋保存完好的房子,在未列入保护名录的情况下,也曾有商人提出“整栋收购”。

“不管价值多少,我都不想卖。”对袁建辉而言,老房子承载着家族记忆,其中的传承和念想,远非商业价值可比。好在,2023年,老宅被列入文保名录,即将迎来“授牌”。

和合乡新屋杜家:破败老宅内景 见习记者肖立宇摄

“人没了,屋漏了”只剩破败

和合乡新屋杜家的一栋老屋则没有这么“幸运”。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砖混结构的房屋墙体已然倒塌殆尽,木质结构的屋顶破败成窟窿,蛛网遍布。

村民伍威介绍称,老屋是外婆的故居,有百年历史,十年前外婆去世后,再也无人居住和打理,不少雕花木板、甚至雕花石梁也惨遭偷窃。“村里没几个年轻人住,屋漏了、墙歪了都没人管,老人们都是将就着住,人死了,屋子也就空了。”

【观点】

学者:列保护名录有诸多现实困境

江西省民俗、语言专家黎传绪表示:“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对于江西地区来说,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传承这些建筑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作为文化大省,江西现存多处千年古村落。然而,黎传绪指出,由于重视程度、财政情况不一等因素,省内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工作并不平均。

“一个现实是,当下对古建筑的保护,首先需要进行界定和评判,并不是任何一栋老建筑都能列入保护名录,需要结合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等多方面进行评定。”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古建筑保护工作者则不得面临着制度落实难、监管难、修缮资金有限、保护争议等诸多问题。

“商业化的修缮有一定传承和保护作用”

在黎传绪看来,在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方面,各级单位首先要做好历史文化建筑的普查工作,真正做到全面普查。其次要加强政府和民众的保护意识,不随意破坏和拆除历史文化建筑。

至于那些不在名录内且无资金修复的老建筑,由民间出资修缮,黎传绪坦言,这不失为一种办法。“商业化的修缮有一定传承和保护作用,同时这种商业化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