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一直在涨,已确定《乘船而去》是我心目中2024年国产电影年度十佳之一

楷威放映室 2024-04-17 12:00:06

近期,一部口碑不错的国产电影《乘船而去》悄悄上映。关于家和远方,这部电影表达得不错。家庭向的故事很容易表现得千篇一律,《乘船而去》却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较稳地展现真实生活的同时,加入适度的思考,在节奏上有自己的分寸,是这部影片赢得好评的关键。

一些设定和意象让我想起顾晓刚导演的《春江水暖》,比如同样是母亲的病倒与离世,甚至有类似的出走情节。只能说明,中国传统家庭境遇的某种相似性。家庭议题自然是全世界都会表达和关心的内容,只是东方家庭某些意象是区别于其他西方国家的。

而说到东西方文化,片中设置了一个美国老公莱恩的角色。而所谓的文化冲突,不是像李安导演的家庭系列电影那样,有碰撞层面的冲击力。由于李安自己成长求学的海外经历,所以表现华人在国外的融入和冲撞上颇有心得。

而陈小雨(本片编剧兼导演)则把美国人进入中国普通家庭遇到问题展现出来。这里不太是中西文化的碰撞,更多是连接与绑定后带来的某种特殊效应。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类似习俗和文化之间的碰撞。而是出国留学生意背后,触发国人很多现实层面的心理需求,以及背后并不良性的生态环境。

而放入家庭层面,可以看出这个美国老公是相对弱势的,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上的事,都要跟刘丹饰演的念真商量。在事业上对莱恩的态度,以及在母亲治病的问题上与弟弟念清的争执,都说明这个女性角色的强势与固执。

念真的儿子阿涛也继承了母亲的个性,想要做的事,谁也拉不回来。他在这个阶段选择去做群众演员,态度很认真,演个和尚就真剃了光头。有场戏是群演们摆个pose定在那里不动,被水浇,导演喊停之后,他还琢磨和练习那个动作。为了这次难得的拍戏机会,外婆临终前,他也没有赶回来。

而隔代人之间的沟通恰恰是靠木船来连接的。阿涛拍戏时坐在船上,而离开世界的外婆也好似乘船而去,既迎合了主题,带着现实意义,也有着诗意般的象征意义。

船连接着未来,更来自于过去。母亲趁着自己还清醒的时候,把毕生积蓄全都取出来,交待自己的后事。姐弟俩陪着母亲坐着船游玩,更是在远方娘舅的回忆中,让母亲想起乘船而来的出嫁往事。

船还连接着死去的父亲和大哥。父亲把木工手艺传给大儿子,而老大却因病英年早逝。面对目前的境况,弟弟念清不但找出曾经母亲嫁过来时坐过的船,更是找回失去的技艺,从小船开始,逐渐尝试建造一个新的大船。

大哥的离去,是念真心里的阴影,在医院里姐弟争吵时,念真说想要带母亲出国治病,念清的观点是陪母亲回家度过最后时光,看到念真的坚决,他说姐姐就是想在母亲身上来弥补当年对大哥的缺憾。

念清是特立独行、有自己想法的新一代。单身人士,没有结婚成家的想法。身边虽有关系不错的异性朋友,但两人都没有走进爱情和婚姻的打算。在这带着传统印记的水乡之地,自然也是别人眼中的异类。

而姐姐念真何尝不是?在母亲去世前的葬礼讨论会上,乡里乡亲的老人和娘舅都想着老一套的习俗,想把吹拉弹奏都搞起来,甚至对老屋的处理都有了自己的意见。但有新思想的念真显然是拒绝的,他的态度甚至激怒了不常来往的娘舅,后者说她真把自己当成了上海人了,而邻里老太太则说她是个美国人。

然而,最终的葬礼还是走了西式的风格,互相拍拍肩膀作为对家属的安慰。而在母亲临死前有一个细节是,母亲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艰难地把氧气罩拔掉,于是开始呼吸急促与困难。

陪床醒来的念清看到了,拿着氧气罩的手犹豫着,没有戴上去。他好像理解了母亲的意图,但最终还是放了上去。毕竟如果他那样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谋害母亲。在这个摘下和戴上的过程中,彼此都经历着心理考验,戴上面罩的那一刻,母亲看了念清一眼,心领神会,也没有力气表达更多。

这种心理状态,让我想起美国电影《飞越疯人院》和法国电影《巴黎野玫瑰》,结尾都是看不得所爱之人继续痛苦地生活下去,而用枕头把对方捂死。这种在临死之人解脱层面的表达其实都是有相似之处的,只是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陈小雨在导演手记里也提到了,还是忍不住通过阿涛的嘴说出“你现在长大了,爸爸妈妈的家,都不是你的家。”类似这样的表达,倒是给影片增加了别样的味道。这背后有着时代变迁隐藏的某种悄然变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更多普通人不愿演说的家庭困境。

临终不能与至亲相见,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对那些离开家乡的人来说,不断地错过往往是一种宿命。但在更多个阿涛这样的人心中,那份惦念本身是有某种灵魂相接的。结尾那些类似梦境的展现,也是想表明这一层。

阿涛曾主动打电话给外婆,但听到母亲接听就放下,也知道他和母亲之间的代沟与隔阂。而隔代人的那份情谊是不一样的。外婆曾经传达的意思已经记在心间,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告别。也许,那没有赶来守候的告别,恰恰不会阻挡未来梦里的无数次相见。

0 阅读:13

楷威放映室

简介:优质影视故事分享,带你体验不同人生,曾任职电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