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得了诺奖,说如果不感谢中国就是忘恩负义
刺猬书屋读书汇
2024-10-29 14:47:51
📕
她是赛珍珠,米国传教士的女儿,不到半岁就随父母来到中国镇江,在中国度过了她的少年和青年时光。她婚后在南京居住时,结识了林语堂、徐志摩、胡适、老舍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
📕
1938年,她凭借四部中国小说和三部传记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感言中,她说:“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对我而言就是忘恩负义。”
📕
中国人对她的作品了解较多的是长篇《大地》,却很少有人知道她还写作有同一时代背景的《大河》《贫瘠的春天》《游击妈妈》《上海一幕》《佛的脸》等短篇小说。《贫瘠的春天》还是西南联大英文课的第一课。
📕
看完了这部SHOU次被译成中文的短篇集《大河》,我好像看完了一部民.国到抗战时代的黑白纪录片。赛珍珠以一位深陷局内的局外人目光,看中国这片热土上迷茫、困顿但绝不坐以待毙的小人物;还有现代文学史上很特殊的一群人:当时遭遇了极强文化冲击、无论是回乡还是来华都很难自洽的“留子”们。而他们选择留在积贫积弱的国度,选择破釜沉舟帮扶无助的国人,正体现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依恋,对不屈国人的悲悯。
📕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世界彻底变了模样,如果不看《大河》,很难想象那个觉醒年代里,昂扬的理想是从如此泥泞的土壤中诞生。借用赛珍珠的话,如果我们忘记那时在尘埃里挣扎的人,就是忘恩负义。
📕
1934年,赛珍珠回到美国,仍不忘“故土”,抗战时还努力支援中国,也一直想再回到中国,可惜当时的很多国人认为她的作品丑化了中国人的形象,没有给她发签证,以致她再也没有回到她的故土,在美国去世时她穿的还是旗袍,她的墓碑上是自己写的三个篆体字:赛珍珠。
📕
《大地》与《大河》的中译本出版令人感动,因为这说明我们今天已经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自信,敢于正视曾经的贫穷和苦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