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烈士王杰追悼会上,指导员按照师部结论说着悼词:"王杰身为班长,酿成这

鉴清评趣 2024-11-05 13:46:33

1965年,烈士王杰追悼会上,指导员按照师部结论说着悼词:"王杰身为班长,酿成这样的恶性事故,给部队和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可是在这之后没多久王杰又被说是英雄。这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要从十五年前说起。1957年的一个雨季,山东金乡县华堌村连日暴雨,河水漫过了堤岸。   当时年仅15岁的王杰正在村口玩耍,忽然听见生产队的马厩方向传来一阵嘶鸣。他二话不说,踩着齐腰深的洪水冲了过去,硬是把几匹受惊的马儿牵到了安全地带。   这个少年后来参了军。1961年的八月,他穿上了崭新的军装,成为了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的一名战士。   那时候他已经有了未婚妻赵英玲,两个年轻人约定等他退伍就结婚。可是部队任务紧,婚期一推再推,整整推了三次。赵英玲从没抱怨过,她知道王杰心里装的是什么。   1965年夏天,王杰所在的连队来到江苏邳县张楼公社野营训练。当地的人武部主任看到这支精锐的部队,提出能不能请他们帮忙训练一下民兵。连队派出了王杰和另一名班长陈学义担任教员。   第二天一早,王杰和陈学义就来到了张楼公社的训练场。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王杰站在那里,目光坚定,身姿挺拔。   "同志们,"王杰洪亮的声音回荡在训练场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爆破技术。这项技能很重要,但也很危险,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杰和陈学义不辞辛劳地教授民兵们各种技能。他们的耐心和专业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7月14日,天还蒙蒙亮,王杰就起床了。   作为训练的最后一天,他独自来到训练场,仔细检查每一件装备。导火索、雷管、炸药包...每一样他都反复确认。然后,他独自进行了两次试爆,确保一切安全。   太阳渐渐升起,训练场上聚集了十几名民兵。他们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今天终于要进行实爆训练了。   "注意看好了,"王杰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首先是连接导火索和雷管..."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导火索突然冒出火花,开始燃烧。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所有人都惊恐地看着这一幕。   王杰的大脑飞速运转,他知道自己只有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做出选择。他可以转身逃跑,但身后的十几名民兵可能会遭殃。   "快闪开!"王杰高喊一声,声音中充满了决绝。   紧接着,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举动。他没有后退,而是猛地扑向了即将爆炸的炸药包。   "轰!"一声巨响过后,尘土飞扬。当烟尘散去,人们看到王杰倒在血泊中,而其他人都安然无恙。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王杰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爆炸的冲击波,保护了周围的12名学员。   训练场上一片寂静,只有微风轻拂着王杰的军装。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   事故发生后,工兵营立即成立了调查组。当时的结论是王杰违反了操作规程,这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无法接受。被他救下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联名写信申诉:"王杰教员是为了救我们而牺牲的啊!"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师政治部主任刘德一偶遇济南军区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崔毅的时候。崔毅听完事情经过,当即表态:"这样的事不能用一般眼光看待。如果说这是事故,那雷锋同志的牺牲不也是事故吗?"   随后,专家组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调查,做了三十多次爆炸实验。最终查明,事故的真正原因是拉火管超过了使用期限,保险装置失灵了。   而且专家们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发现王杰完全可以通过后仰或转身来保护自己,但他选择了用生命保护战友。   更让人动容的是,调查组在王杰的遗物中发现了二十多本日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赤诚和担当,让每个读到的人都为之动容。这些日记成了为王杰平反的重要证据。   1965年9月6日,七千多人参加了王杰的追悼大会。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和政委黄志勇送来挽联:"毫不利己实一心服务人民,临危不惧真人民英雄本色"。   王杰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他的父亲婉拒了从工人提拔为干部的机会,依然在工厂默默工作。他的两个妹妹改名为王爱军、王爱武,都穿上了军装。   而当年被他救下的那些人中,有一位后来在救人时失去了双眼,他说这是传承王杰精神的最好方式。   2009年,王杰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一个普通战士的壮举,永远镌刻在了共和国的丰碑上。   (参考资料:新华日报—2021/07/14—王杰烈士牺牲56周年!百名官兵墓碑前替英雄答“到”)

0 阅读:1368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