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终于决定打开万历皇帝的陵寝,谁料,棺材打开没多久,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慢慢变黑,一些珍贵的丝绸也化为灰烬…… 说起这段历史,还得从一本书说起。那是一部堪称中华文化瑰宝的《永乐大典》,这部浩瀚的典籍让郭沫若魂牵梦萦。他笃定地认为,这部失传已久的典籍极有可能被收藏在明朝皇陵之中。 在那个知识分子满怀理想的年代,郭沫若找到了自己的知音——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两人对着地图反复推敲,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明十三陵。 1955年的寒冬,一支浩浩荡荡的考古队伍开进了昌平,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可惜事与愿违,挖了几个月愣是连个门儿都没找着。 有意思的是,这座帝王陵寝似乎真有些"脾气"。1956年的一个五月天,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一道闪电劈在了定陵殿前的石兽上。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一位姓谷的工人当场遇难,另一位张姓工人也被劈成重伤。这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不少人都说是"皇帝显灵"。 但考古队伍并未因此退缩。他们转战定陵,整整花了三个月,才终于打通了通往地宫的通道。站在幽深的甬道前,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 当地宫的大门被打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惊呆了。眼前的场景仿佛穿越回了明朝盛世:金光闪闪的珠宝,色彩斑斓的织锦,精美绝伦的玉器。 然而,这辉煌的一幕转瞬即逝。空气中的氧气像个无形的魔鬼,将这些沉睡了几百年的珍宝一点点吞噬。 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那件价值连城的龙袍。据说光是这件龙袍,就耗费了当朝最顶级绣工整整十年的光阴。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匠人的心血,可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慢慢失去了光彩。 虽然最终从定陵中出土了三千多件文物,其中也包括了一顶极为珍贵的皇帝金冠。但这些收获,与那些在空气中瞬间氧化、损毁的珍品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些文物的命运并未就此结束。 1959年,一些工作人员居然把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金丝楠木棺椁当作垃圾,随意丢弃在山沟里。 而在文革动荡时期,连万历皇帝和皇后的遗骨都未能幸免,被人拉出来批斗,最后在一堆柴火中化为灰烬。 这场考古行动的参与者们似乎也都难逃厄运。据说不少参与挖掘的工人后来或病或亡,这件事到现在还被当地人津津乐道。 这次教训太过惨痛,以至于国家从此立下铁律:不再主动开挖帝王陵墓,只在必要时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条规矩,一直沿用至今。 回望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感慨:有些东西,或许就该让它永远沉睡。毕竟,保护文物最好的方式,有时候恰恰是不去触碰它。 (参考资料:央视国际——发掘帝陵争论持续50年 定陵打开后万历尸骨被焚)
1958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终于决定打开万历皇帝的陵寝,谁料,棺
鉴清评趣
2024-11-07 11:35:53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