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为何这数百年来的石狮,从未有人能准确统计? 信源

事友看过 2024-11-07 16:52:40

“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为何这数百年来的石狮,从未有人能准确统计? 信源:工人日报2022-07-07 卢沟桥。三个字,分量很重。 它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一个说不尽的故事。 桥上的石狮子给这座桥添了不少神秘感。 它们或卧或立,或大或小,如同无声的守望者,见证着桥下流淌的岁月,也见证着桥上发生的种种传奇。 而这些狮子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是个谜。 在遥远的唐朝,一弯简朴的木桥曾架于卢沟河上,为河岸两边的居民提供方便的通行。随着时光流转,木桥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进入金朝,卢沟桥所在地的战略意义日渐凸显,金章宗遂决定在旧桥原址重建一座石桥,意图加强对这一关键地区的掌控。 于是,在1189年,一座全新的石桥横空出世,它便是卢沟桥的前身。尽管官方将其命名为“广利桥”,但民众仍旧偏爱称其为卢沟桥。 这座桥总长266.5米,由白色石料砌成,重要部位用银锭与铁榫加固,结构极为坚固。 桥的两端还雕刻有石狮与石象,雄伟壮观。建成之初,卢沟桥便声名鹊起,并荣膺“燕京八景”之一的美誉。 卢沟桥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阳光照射下,桥身的白石发出耀眼的光芒,而桥两侧的石栏杆雕工细腻,尤为引人注目。最为吸睛的莫过于那些雕刻在栏杆上的石狮。 它们或大或小,形态殊异,或神气活现,或憨态可掬,每一只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令人啧啧称奇。各朝各代的匠人修复石狮时,都融入了各自时代的艺术风格。 金代的石狮雕刻注重细节,毛发清晰可见,身体细长,骨骼肌肉线条分明;元代的石狮追求结构的精确,体态光滑匀称,头部宽大;明清两代的石狮更偏重于表情的刻画,小石狮生动活泼,与大石狮形成有趣对比,增添了几分趣味。 至于卢沟桥究竟有多少只石狮,自古至今一直无定论。 当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此地,对桥上的石狮产生兴趣,便命令随从数一数石狮数量,结果众太监数出的数字各异,乾隆自己反复数了三次,也得出三个不同的结果。 最终乾隆带着疑惑离去,留下“卢沟桥的狮子——数也数不清”的感慨。这并非乾隆一人的困惑,自古至今,无数游人试图准确统计石狮数量,却从未有人能给出一致的答案。 卢沟桥上的石狮,不仅仅是雕刻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讲述者。这些石狮背后隐藏着众多秘密,将艺术与过往岁月紧密相连。为何人们始终无法精确统计卢沟桥石狮的数量? 答案扑朔迷离。风霜雨雪800载,许多石狮遭受风化,面貌已模糊不清。另一方面,明清两代匠人的巧妙布局,将小石狮藏于大石狮之间,极易被人忽视,进一步增添了计数的复杂性。 由于石狮的立体结构,站在不同位置,其数量总会显得不同。所有这些原因纠缠在一起,让卢沟桥的石狮数量成为一个永久的谜。 卢沟桥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显赫位置,同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具有深远影响。 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对中国的卢沟桥赞叹不已,称其为世界独有。 在他的那部游记里,卢沟桥精美的雕刻和如诗如画的“卢沟晓月”景观,激起了无数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向往之情。 而卢沟桥也成为文人雅士诗词歌赋中的宠儿,如金代的赵秉文咏叹“落日卢沟沟上柳”,元代傅若金描绘“平桥卧夕阳”,明代曾棨歌颂“一川斜月石梁西”,都展示了卢沟桥无与伦比的韵味。 卢沟桥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更经历了历史的巨大变迁。在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的铁蹄蹂躏之下,英勇的中国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奋起抗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战火之后,卢沟桥逐步重拾往日的安宁与繁荣,转变成坚韧与希望的象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名字与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冲突紧密相连。那场“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 即便中国军队当时的装备相对落后,他们仍浴血奋战,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家园。在那段战火硝烟弥漫的日子里,卢沟桥的石狮们也遭受了战火的摧残。 新中国的成立后,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卢沟桥多次得到修复。 1962年,文物部门为石狮进行了编号登记,记录下485只石狮。而到了1979年复查时,数目则变成了501只。这一变迁体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进展和历史的不断演变。 如今,卢沟桥已不再是繁忙的交通枢纽,转而成为一座历史的博物馆,向世人静静诉说着那些曾经的传奇。 桥上那些石狮依旧默默守护着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同样也在守护着中华民族那段沉甸甸的历史记忆。 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卢沟桥的保护和研究,让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桥梁,继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0 阅读:35
事友看过

事友看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