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派人劝降,德国施特默尔曼上将说:"军人就该战死沙场!"战后,苏联红军集体鸣枪向他致敬…… 乌克兰的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施特默尔曼上将站在指挥部的窗前,目光穿透厚重的云层,仿佛要看到遥远的柏林。他知道,希特勒不会允许他们撤退,而苏联红军的包围圈正在一步步收紧。 "将军,曼施坦因元帅派来的援军遭遇苏军伏击,伤亡惨重。"参谋长的声音打断了施特默尔曼的思绪。 施特默尔曼轻叹一声,转身面对满屋焦虑的军官们。"诸位,看来我们只能靠自己了。"他的声音平静,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决心。 就在这时,通讯兵匆匆跑来:"将军,柏林来电,希特勒元首命令空军派遣运输机,将您送出包围圈!"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施特默尔曼身上。这位年近花甲的将军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告诉元首,我感谢他的好意。但是,我的位置应该在士兵们中间。" 话音刚落,一名年轻军官激动地站起来:"将军,您不能这样!您应该离开,为德意志帝国保存实力!" 施特默尔曼走到这名军官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说得对,我们确实应该为帝国保存实力。但是,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一个将军的生命,而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我逃走了,你们还会相信我们在为什么而战吗?"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思考施特默尔曼的话。片刻之后,参谋长打破沉默:"将军,那么我们该如何突围?" 施特默尔曼走到地图前,指着一条看似不可能的路线:"我们将分两个梯队突围。第一梯队由'维京'坦克师担任尖刀,负责打开缺口。第二梯队跟进,我和后卫部队断后。" "但是将军,您..."参谋长欲言又止。 施特默尔曼笑了:"别担心,我可能老了点,但还没到需要别人保护的地步。现在,让我们开始准备吧。记住,只带必需品,其他的都留下。" 夜幕降临,突围开始了。施特默尔曼站在后卫部队中,手握步枪,目送着一批批士兵离开。有人想留下来保护他,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突围的路上,枪炮声不绝于耳。施特默尔曼始终守在后方,时不时回头查看是否有落下的士兵。 终于,他们来到了达格尼洛伊提基河边。前方的部队已经开始渡河,但苏军的炮火越来越密集。施特默尔曼知道,是时候了。 "告诉前面的人,不要回头。"他对身边的通讯兵说,"我们会尽量多争取一些时间。" 说完,他端起步枪,冲向了苏军的方向。身后的士兵们犹豫了一下,也跟了上去。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当第一缕阳光照亮战场时,苏军发现德军主力已经突围成功。而在河岸边,他们发现了施特默尔曼的遗体,他的手中还紧握着那支步枪。 苏军指挥官科涅夫来到现场,看着这位将军的遗体,陷入了沉思。良久,他静静地给这位将军一个军礼。因为施特默尔曼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荣誉。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这样的精神都值得尊重的。 科涅夫的举动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随后,在他的命令下,苏联红军集体向施特默尔曼鸣枪致敬。枪声划破寂静的清晨,回荡在辽阔的平原上。这不是庆祝胜利的欢呼,而是对一位勇敢对手的崇高敬意。 葬礼结束后,科涅夫并没有就此离开。他命令部下寻找一块上好的黑色大理石,亲自监督工匠们为施特默尔曼雕刻十字架。当十字架竖立起来时,科涅夫拿起刻刀,亲手在上面刻下了八个字:"愿枪声在这里变成化石。" 这座朴实无华的十字架,成为了战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不仅是对施特默尔曼的纪念,更是对和平的呼唤。每当有人经过,都会驻足凝视,思考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而施特默尔曼的故事,也在军人之间口耳相传,成为了一段传奇。 参考资料:地狱之门:切尔卡瑟战役1944.1—1944.2
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派人劝降,德国施特默尔曼上将说:"军人
鉴清评趣
2024-11-09 10:35: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