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皇帝在风雪之中赤足站立三天三夜,祈求教皇的原谅,最后跪倒亲吻教皇之靴,中世纪教皇权力为什么这么大?】 和中国的皇权专制不同,欧洲中世纪一直处于一种王权与教权共治的二元政治格局。 基督教成立之初,受到罗马帝国的迫害,此后虽然被君士坦丁、狄奥多西等皇帝的认可,并确立为罗马国教,但基督教始终依附于皇权。 此后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基督教的东西两部分也走向分裂,罗马教会开始疏远东罗马(拜占庭),转而寻求与法兰克人的合作。 721年,法兰克宫相“矮子”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作为回报,丕平将意大利中部一块领地赠送给教皇,成立教皇国。教皇则为丕平加冕,这个事件让罗马教皇介入世俗政治,并认为有了册封国王的权力,这是此后西欧诸国教权和王权冲突的根源。 800年,教皇将皇冠戴在了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头上,宣布其为“罗马人的皇帝”,开创了教皇为皇帝加冕的先河。 961年,教皇为德王奥托一世加冕,册封其为“罗马帝国”皇帝,此后德国的国王必须要到意大利接受教皇的加冕,才有资格叫皇帝。 此时的教皇虽然名义上掌握着为皇帝加冕的巨大权力,但实际上仍然受制于德皇。德皇经常废立教皇,此时的教皇说白了就是德王名号再升一级用的工具人。 到了11世纪,事情出现了转机。此时基督教世界掀起了克吕尼改革运动,这场运动的宗旨就是恢复教会的纯洁性,摆脱世俗权力的控制。其中一个重要的主张就是主教和修道院长必须由教会任免,此前这项权力都掌握在世俗君主手中。 1056年,德皇亨利三世去世,年仅6岁的亨利四世继位。罗马教廷趁德王年幼,于1059年颁布新的教皇选举法,规定封建领主不再拥有干预教皇选举和任命主教的权力,开启了主教叙任权之争。 1075年,克吕尼改革派强硬人物格里高利七世成为新的教皇,他进一步阐述了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宣称“一切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教皇有权废黜皇帝”;“教皇永不受审判”等等,并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干预米兰主教的选任。亨利四世不予理会,继续委任米兰大主教,并否认教皇权力。 1076年,格里高利七世对亨利四世处以绝罚:开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取消其在德国的统治权,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 一开始亨利四世并未将教皇的绝罚放在心上,但德国境内不服从的贵族势力趁机发难,公开叛乱并推举新的德王。 而德国的百姓因为亨利四世被绝罚也不再效忠于他为他作战,情况对亨利四世愈发严峻,亨利四世明白自己必须做出妥协。 1077年初,亨利四世冒着严寒前往教皇所在的卡诺莎,祈求教皇撤回绝罚令。经过艰难的跋涉,亨利四世一行人来到了卡诺莎城堡,但教皇不肯见他。 亨利四世没有放弃,而是在冰天雪地里赤足站立了三天三夜,教皇最后开门相见。 亨利四世跪倒在教皇脚下,忏悔自己的罪过,恳求教皇撤销对他的惩罚。教皇严厉斥责了亨利四世,但最终撤回了对其作出开除教籍的处罚。 卡诺莎之辱,意味着教权上升到了可以与世俗王权相抗衡的地位,此后卡诺莎之行在西欧各国成了屈辱的代名词。 但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亨利四世在恢复教籍后,再次赢得国内民众和多数贵族的支持,很快镇压了叛军稳定了国内局势。 教皇再次威胁开除亨利四世教籍,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德意志境内反叛势力被压服,教皇的绝罚起到的效果远不如前。 1080年,亨利四世挥师南下,围攻罗马,四年后攻占罗马城,废黜格里高利七世,任命新教皇,并在新教皇加冕下成为罗马帝国皇帝。卧薪尝胆七年,亨利四世终于一洗卡诺莎之辱!
【德国皇帝在风雪之中赤足站立三天三夜,祈求教皇的原谅,最后跪倒亲吻教皇之靴,中世
食铁兽和柏拉图
2024-11-20 22:08: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