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时候,金庸有幸在浙江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结果居然没人愿意跟他,过了一年后,依然没人肯当他的学生,难道学生们不知道金庸的大名?
(信息来源:搜狐)
金庸写的武侠小说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可谓是世人皆知,可尽管金庸在武侠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学术背景与传统学科博导有所不同。
学术界对博导的要求通常侧重于专业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等,而金庸的主要成就集中在文学创作,在历史、文学理论等纯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这使得一些学生对其能否在学术研究上给予有效指导存在疑虑。
当时社会对武侠小说的学术价值认知存在一定局限,部分人认为武侠小说属于通俗文学,难登学术大雅之堂。
学生在选择博导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在传统学术领域有深厚造诣和广泛认可的导师,担心选择金庸作为导师会影响自己未来在学术界的发展。
此次事件也引起了教育界对高校博士生导师聘任制度以及培养模式的反思,促使高校在选拔博导时更加注重综合考量候选人的学术、研究和指导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
其实学生们担心的或许也没错,会写作也不一定代表会教导学生们,学生们自然是希望找到一个擅长教育的导师!
洞天记
大学应该主要是对各种门类的文学流派进行学术研究论证,创作也分山头门类的,结业毕业时有系统研究学习的凭证。武侠小说再精彩,也缺乏体系,你让大学生怎么研究?从历史?从语言进行研究?从结构进行研究?最根本的问题是武侠小说并非写实、并非直接间接反映一个时代的,而且最根本的是学子们都是高材生人中龙凤,讲究实际,学哪个方向就是为了借助于哪个方向上国际国内的资源,金庸的资源是间接的非主流资源,如果国际国内本身有专项“金学”研究的体系化资源,当然有大学生报考,否则,哪个家长愿意让孩子攻读与社会资源脱节的武侠小说方向?[得瑟]当然,金先生本身是小说大家,但金派小说的认可并不是在他手里,在广大读者,精致利己主义为上的时代,没有人冒险。[得瑟]
空灵
一群脑子读傁了的博士,大师不跟非要跟个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