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南极科考船的头顶,冰川的逼近,危机关头张国立勇敢地挺身而出,决意炸掉冰川。他的果敢举动不仅拯救了科考队,更为之赢得了二等功的荣耀。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19.12.29深藏功与名!张国立曾炸浮冰救一船人,荣获个人二等功) 南极,地球上最寒冷、最干燥、风最大的地方,一片冰封的荒芜之地。 1989年,一位中国演员的身影出现在这片极寒之地,他不是去拍戏,而是去玩命,他参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拯救了被困的中国科考船,也让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刚刚起步的南极科研事业充满着诸多难题。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们的步伐慢、实践不足、技术水平也有所不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每一次南极的科学研究之旅都变成了一场极大的冒险。 与此同时,张国立这个后来名满天下的演艺明星,正处在从一名铁路工人向艺术工作者的转变过程中。在贵州大山深处成长的他,十五岁时继承父业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人。 他的日常便是凿洞开山,每天负责挖掘隧道,搬运石渣。繁重的劳作和艰苦的环境让年轻气壮的张国立明白,他的人生不能就被困在这片山区之中。 幸运的是他因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俊朗的外貌被铁道部成都第二工程局文工团看中,成为其中一名报幕员,迈进了演艺界的大门。 二十岁的时候,他参与了影片《开山的人》的演出,这次经历让他对表演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标志着他演艺生涯的开端。 后来他加入了四川人艺,并与四川电视台建立了联系,这也为他将来参与南极科研之旅埋下了伏线。 在1988年,中国海军少将陈德鸿率领团队远征南极,计划建立起第二个科研站点——中山站。与此同时,四川电视台计划制作一部关于南极科考站的电视剧,名为《长城向南延伸》。 这次南极之旅任务艰巨,风险重重。当剧组邀请张国立加入时,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挑战。 除了身为演员之外,张国立还掌握着一手不错的摄影技术,这在团队成员有限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珍贵。 对他而言这次南极之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拍摄任务,更代表着一次充满责任感的旅程,他将会见证中国南极科研事业的一个重要篇章。 在1988年11月,科研团队从青岛出发,开始了他们漫长的南极探险。在穿越赤道,并在澳大利亚进行补给的过程中,张国立饱受晕船之苦,同时体验到了异国文化带来的冲击。 那个年代出国对中国人而言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张国立在澳大利亚的街头经常被误认为是日本人,这样的误解让他有些不适,同时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民族身份。 当他们进入南极圈之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南极海域情况多变,漂浮的冰山、突然发生的冰崩时刻威胁着科考船的安全。 国立身处险境,目睹了冰山倾塌的一瞬,无数冰块如陨石般坠入海洋,巨响翻起波涛骇浪,考察船在狂涛中摇摆,仿佛风中残烛。那与生命擦边的危境,令他对南极的冷酷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 科考船行至离岸边400米之处,遭逢更为凶险的处境,一座巨型的浮冰将其团团围困,船只动弹不得。海水凝结冰冻,膨胀之力侵蚀着船身,随时都可能让船只支离破碎。 国立他们向邻近的国际科考站发送了SOS信号,得到的回应却是简单一句:“弃船逃生”。 面对此情此景,科考队内部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弃船求生,一派坚决捍卫科考船。 中国仅有的一艘破冰船“极地号”若有失,无疑对国家南极科考事业造成沉重打击,在此紧要关头,国立选择坚守,与七位同志组成了敢死队,抱定与考察船共存亡的决心。 经过深思熟虑,指挥部决定用炸药破冰开路,为科考船杀出一条生路。 船上备有炸药,却无专业爆破人员。张国立挺身而出,虽未实际操作过爆破,但凭借过往在铁路工作时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他指挥队员执行爆破任务。 过程中,一处炸药点火失败,张国立不顾个人生死,毅然冲向前点燃引线,最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生路,科考船得以安然脱险。脱险之后,国立他们又迅速投入到中山站的建设中。 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下,他们每日劳作达十几个小时,扛起水泥,搬运物资,学习电焊、混凝土施工技术,克服了难以计数的艰难险阻,终于成功完成中山站的建设任务。 从南极归来,国立荣获个人二等功、集体一等功的殊荣。这段经历,成为他生命中难忘的一页。 张国立的南极冒险,彰显了他的勇敢和责任感,他从铁路工人成长为艺术工作者,再到南极科考的英勇人物,一生充满挑战与传奇。 这段历史也映射了中国南极科考的艰难征途和科研工作者的大无畏精神,他们以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为中国南极科考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1989年,南极科考船的头顶,冰川的逼近,危机关头张国立勇敢地挺身而出,决意炸掉
事友看过
2024-12-03 20:55: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