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0月,兵败的吴佩孚带着卫队逃到邓县,于学忠带着手下六个师长出门迎接,态度一如以往,这让吴佩孚感动不已。
吴佩孚离开河南前往四川后,局势迅速恶化。于学忠意识到自己难以继续维持现状,尤其是在西北军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为了士兵们的生计和未来,他决定解甲归田,并将剩余的军务交给第七师师长阎得胜代理。此时,不少将领已经萌生退意,甚至有部分部队转向了冯玉祥的西北军。然而,当毛永恩等人率部突袭孙连仲军并寻求出路时,他们想到了一个人——于学忠。这封来自旧部的联名信成为了于学忠重新出山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于学忠考虑再三之后,他决定前往北京见张作霖。这段经历不仅是基于吴佩孚之前的嘱托,更因为他与张作霖之间存在着深厚的私人关系。张作霖对于学忠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承诺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信任。这种真诚的态度让于学忠深感欣慰,同时也增强了他对未来的信心。改编后的二十军很快成为奉军的重要力量,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于学忠加入奉军后,他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上下一致的认可。特别是在处理军饷问题上,他选择了更为透明公正的方式,即按实际人数发放,而非采用常见的包干制。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士气,也为他自己赢得了更多尊重。张学良曾在晚年回忆起这段历史时感慨道:“我忘不了于学忠,他是我的左右手啊。”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于学忠在张学良心中的地位及其对东北军的重要性。
回顾于学忠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既忠于职守又懂得灵活应变的人物形象。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不仅为自己找到了新的舞台,也为那些追随他的士兵们提供了生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决策,他证明了一个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责任感和远见卓识。即使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于学忠依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义之道,从而成就了一段传奇般的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