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回来看你了。”王梅站在破旧的平房门前,声音有些颤抖。许久,屋内仍无动静,她知道母亲就在里面,却始终不肯见她。多年前,她为了追随真爱嫁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母亲因此和她断绝了联系,但她依然希望能与母亲重归于好。
王梅是一名上海知青,1969年她仅仅17岁,就离开家乡,来到贵州山区插队落户。她与好友李敏被分配到马家沟大队的马大娘家暂住。善良的马大娘有一个比王梅大6岁的儿子马小龙。
起初,王梅觉得马小龙性格害羞内向,两人之间并无太多交流。然而日复一日的相处中,王梅逐渐发现马小龙内心善良,勤劳能干。在她的激励下,马小龙变得更加开朗,也不再害羞了。
王梅非常感激马大娘一家对她的照顾,她觉得已经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然而,她的母亲却强烈反对女儿与这些“穷山沟的人”过于亲密。王梅在母亲的信中,读到了强烈的偏见和歧视。这成为她在农村生活的第一个难题。
在王梅生活的第二年,她被选送去县里学习当村医。归来后,她成了村里的赤脚医生,受到乡亲们的喜爱。一次,王梅在山上采药不慎扭伤了脚踝,是马小龙背着她回到了家。养伤期间,马大娘细心照料,王梅对这份真诚的善意倍感温暖。
就在这时,马大娘提起了马小龙的婚事,眼里难掩急切。王梅知道,马小龙已28岁,在这个年代是难以出嫁的“大龄剩男”。她同情马大娘,也感激马小龙的善良。于是,她鼓起勇气,说要嫁给马小龙,做他的妻子。
这一决定彻底断送了王梅与母亲的关系。她的母亲大怒,不让女儿回上海,还在信中咒骂道:“你脑子有问题!再也不要回上海来,我就当没生过你这个女儿!”王梅痛心极了,却也无能为力。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梅逐渐习惯了农村生活。1981年,其他知青都离开回城了,只剩她还留在村里做赤脚医生。没想到,一个意外的机会,王梅获得了转为公社医生的资格,终于能稳定地月月领工资了。
王梅的父亲去世后,她曾经多次回上海,想与母亲见上一面,却始终被拒之门外。直到母亲去世,王梅再次回到上海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然而,遗产全归了弟弟妹妹,母亲的遗嘱中一个字也没提她的名字。
王梅终于明白,在母亲心中,她早已经死去。来自骨血亲人的完全否定,让王梅痛彻心扉。她再也不想回到这个对她充满怨恨的地方,选择永远留在贵州农村。
时光荏苒,王梅早已不是当年的少女。她的母亲无法理解,却有一个简单善良的丈夫一直陪伴左右。公社医院退休后,王梅又重新当起了赤脚医生,为村里的老人看病。
尽管村子里只剩几户人家,王梅还是感到欣慰和快乐。她说,能够服侍这些老乡亲,尽管只是发挥余热,也是她此生最光荣的事业。
王梅的遭遇让人感叹时代的无奈。但她没有被生活打败,依然保有善良乐观的心。母女关系的裂痕也无法磨灭她服务乡亲的热情。
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报效农村的初心,她用毅力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她用宽容温暖对抗偏见冷漠。
尽管结果不容易被所有人理解,她却可以面对镜子微笑。王梅值得我们学习,她用一生演绎了知足常乐的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