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央视要为《新闻联播》选一个16秒的片头曲,谱曲时无画面,还要体现出民族性和大国风范。这可把作曲家们难住了。 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全新的新闻栏目,这档节目便是后来家喻户晓的《新闻联播》。 回顾《新闻联播》自开播至今的四十余年历史,它不仅是一档新闻节目,更是记录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以及历史变迁的重要窗口。 从最初的黑白画面到三维立体彩色画面,从无声片头到振奋人心的片头曲,这档节目见证了电视媒体的演变,同时也承载了无数观众的回忆。 《新闻联播》的前身为《全国电视新闻联播》,于1976年7月1日开始试播。 这一时期的节目播出时长仅为15分钟,内容以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电视台采编的新闻为主,节目形式十分简朴。 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当时的片头为黑白静止画面,既没有音乐,也没有字幕,更没有播音员出镜。新闻播报则由配音完成,画面与声音分离,显得单调而沉闷。 1978年,《新闻联播》正式定名,赵忠祥成为首位出镜播报的主持人。 这一改进使观众首次看到了播音员在荧屏上的形象,同年,节目时长延长至30分钟,为观众带来更多内容。这一变化开启了电视新闻从“听”到“看”的转变。 到1981年,《新闻联播》迎来了重大突破。赵忠祥与邢质斌首次搭档主持,形成了男女播音员合作播报的形式,这一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此后,《新闻联播》逐渐成为每晚7点全国观众准时守候的“精神食粮”。 作为一档国家级新闻节目,《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承担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从最初的无声画面到彩色三维动画,每一次片头的改版都伴随着社会进步的脚步。 1982年,《新闻联播》首次启用了彩色片头,并配以音乐。 但是,这一时期的片头曲多为引入的音乐素材,并未形成独特的风格。 1988年3月15日,现今广为人知的《新闻联播》片头曲首次亮相。 这段音乐至今已使用超过三十年,成为亿万观众耳熟能详的旋律。 这段片头曲没有正式名字,但因其开头由管乐演奏出的节奏感强烈的旋律,有人直接用音符“噔噔噔噔”来指代。 这段无名片头曲的创作者,是著名作曲家孟卫东。孟卫东早年并非专业作曲出身,而是一名手风琴演奏员。 197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在文艺氛围的熏陶下开始学习作曲,先后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深造,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时间回到1987年底,央视音乐编辑包布找到了年轻的作曲家孟卫东,希望他能为《新闻联播》创作一段片头曲。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却有着不少的要求和挑战。 首先,片头曲必须控制在16秒之内,时间十分有限。 其次,作为《新闻联播》这样一档权威的新闻节目,片头曲不仅要有大气磅礴的气势,彰显大国风范,还要能够充分代表我国的形象,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这无疑是一个难度颇高的"双重任务",而更特殊的是,一般电视节目都会先出画面再配乐,但这次的创作顺序却是反过来的,孟卫东需要在没有任何画面参考的情况下,先完成音乐创作,可谓是难上加难。 面对如此重任,孟卫东把自己关在了中央歌舞团宿舍那简陋的小房间里。 除了床、桌子和钢琴,房间里的活动空间少得可怜。 但正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孟卫东冥思苦想了好几天,一口气写出了十几个不同风格的版本。 他深知,自己手中的笔要为这个时代谱写旋律,为祖国奏响号角,因此每一个音符都必须精心雕琢,力求完美。 当孟卫东终于录制完成,将作品交上去时,反响却并不如预期。 一些领导听后觉得,这首曲子还缺少一些能够代表中国的元素,不够"地道"。 孟卫东并没有气馁,而是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并开始新一轮的思考。 就在这时,脑海中忽然响起了《歌唱祖国》那熟悉的旋律,仿佛是一束光照进了他的心田,点燃了全新的灵感。 他灵机一动,将《歌唱祖国》的片段巧妙地融入到了曲子开头那"噔噔噔噔"的两小节中,顿时让整首曲子都染上了浓浓的中国风。 而紧接着的主体部分,则由气势恢宏的西洋管弦乐团演奏,显得格外庄严大气。 这段仅16秒的音乐采用完整的三段式结构,前奏的两小节以《歌唱祖国》的旋律为引子,瞬间将观众带入庄重的氛围。 接下来的主旋律由西洋管弦乐演奏,表现出恢宏的气势与昂扬的情感。 尽管音乐篇幅短小,但结构精巧,完美契合《新闻联播》的特质。 最终,这段旋律成为国家电视台的标志性符号。 伴随片头曲的定型,《新闻联播》的播出形式也不断优化。 从1990年代起,节目引入实时直播技术,逐步告别录播模式。 节目内容也日趋多元化,涵盖国内外大事、政策解读、社会热点等多个方面,成为百姓了解国家动态的重要窗口。 《新闻联播》的片头曲不仅是一段音乐,更是一种象征。 它象征着国家的权威与庄重,也象征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从黑白到彩色,从录播到直播,从静态到动态,《新闻联播》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电视技术的飞跃,更映射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1987年,央视要为《新闻联播》选一个16秒的片头曲,谱曲时无画面,还要体现出民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13 19:20:35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