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没有零花钱,因为买不起书,经常在书店里待很久就为了看书,我记得以前常常从

冬冬姐姐 2025-01-17 01:11:24

小时候我没有零花钱,因为买不起书,经常在书店里待很久就为了看书,我记得以前常常从吃早餐的钱里克扣出来一点,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书回家慢慢看(当然漫画小说买了不少哈)(结局是因为吃得不够好所以感觉反而导致青春期大脑发育很慢),我姐经常会带回家一些杂志,我每一本都看得津津有味,有些页的内容都快能背下来了,我喜欢偷偷我爸看的报纸,尽管上面经常会有一些不太适合小孩吸收的内容。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家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一本画册,里面有很多极地生态的内容,和我平时看过的那些只有文字的书太不一样了,那时候我大概只有八九岁。

我在14岁之前从来没有出过贵州,10岁之前连镇上都没有出去过,我的家人不太具备探索精神,他们会阻止我去太多接触外界,甚至看电视也要非常克制,所以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只有通过看书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不只是这个小镇的样子,原来有人甚至能去极地拍这么多照片。16岁的时候我在杂志上看到一个女孩说她从年级倒数努力学习了一年多最后考上北大的故事,我才知道原来人的潜能竟然能被如此开发,我自己也决定我要好好学习,那时候我也是年级倒数,虽然我没有学得那么厉害,但是我也充分体会到了开发自己潜能的快乐,最后我考出了贵州,我居住的那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以外的世界。

听说广告学的效应是基于人的一种“会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的神经反射,看书让我深深地相信了一个我本来接触不到的世界,通过相信,人才会开始认真生活。

现在重新找回了从前的那种心灵饥渴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手上有了比早餐费更多的钱,一点一点从艰难中走出来,又回归到了曾经那个小女孩的状态,目前经常会买书给自己看,对于我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书,就相当于选择什么样的世界观念,我倾向于主动去看一个不总是倒霉的世界。 我不看书的那些日子,我被动看了非常多的负面新闻,我曾经也坚信那就是我世界应有的模样,那就是水深火热,永远不曾停止的恐惧与斗争,无法化解的矛盾,剪不尽理还乱的心结。 所以我很长一段时间很讨厌阅读文字资料,也就是阅读障碍了,让我感觉这是在死胡同里越走越远,看不到远方,也就没有了心愿。

我们年轻人很喜欢说一些很绝对的话,事实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事是必须要弄明白的,越是看书,越是知道这不可能,越是会意识到人脑的局限性。

看好书,就像走进了时光隧道,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可以去往任何地方,至少,你知道这还是有可能的,因为有人去过,我们现在走的平滑的路,也是被人走平的,没有人是真正孤独的。

人不可能全知全能面面俱到,每个人都找到一条闪闪发光的隧道,就当作坐滑滑梯就好了,一路看下去,很好玩的。 我就这么自娱自乐活的现在,试着体验那些我看过的内容,觉得很意思很值得。在阅读之后的实践生活,给予了文本第二次生命,回顾品味一下,感觉自己这一辈子也活了不止一次,生生不息。

0 阅读:0
冬冬姐姐

冬冬姐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