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之初适不适合买新车 老观众朋友都清楚,我是一个典型的悲观主义者,在买新车这个

依柔谈国际 2025-01-18 17:09:23

开年之初适不适合买新车 老观众朋友都清楚,我是一个典型的悲观主义者,在买新车这个问题上,我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安排问题。比如大量的新购置车辆,对于整个城市的成本问题的影响,以及基础设施的需求过剩,还有就是各个城市的公交系统问题。但是我看做相关问题讨论的作者,都是从购车优惠政策等相关方向进行思考的。确实不可否认,在买新车这个问题之上,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先表明我的态度,我认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为家庭购买一辆新车,这是很多家庭的梦想,所以我是赞成购置新车的。不管是对我国地方性税收,还是我国的汽车产业来说,尤其是汽车产业目前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都是有积极影响的。但我还是那句话,积极影响越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越大。 简单阐述我的观点,如果是家庭的第1辆新车,而且还是刚性需求,此时参与购车确实是最佳的良辰吉日。但如果只是为了面子,或者是在大型城市当中,所谓的家庭便利,我就持有了反对意见。更有甚者,会利用这次机会,在金融方面做文章。比如某些可耻的企业家,会拿车辆顶账,省下的钱再去购买新车,这是极其无耻的行为。如果只是为了尝试汽车的新技术,那么我劝你为了自己家庭考虑,还是应该再等一等的。 当然有人会持有反对意见,毕竟这涉及到了很多家庭的期望问题,但我作为一个经济观察者来说,我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全盘的。 先来说城市便利问题,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大量闲置资金都涌入了大型城市,如果大型城市的人们开始疯狂购置新车,这就产生了两方面问题。一个是对于公共交通的财政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对于大型城市的基础设施需求暴涨的问题。当然这里不排除某些大型城市的公共交通已经严重的超负荷运载,所以有能力的人购置新车来缓解公共交通压力,这样子的考虑是合理的。但带来的问题是,相关大型城市是否已经配备了相应的私家车所需的基础设施。 算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账。购置房产,已经掏空了老百姓的几大钱包,如果再增加购置车位的成本,那么大型城市的居民就会面临严重的生活水平下降的问题。这对于基础经济循环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延伸来看,对于各个城市发展文旅项目也是极其不利的。 我们从涌入大型城市打工的外乡人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如果因为该大型城市的私家车辆暴增,导致新增的公交线路停滞,对于涌入大型城市打工的外乡人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成本。这就会导致大型城市的活力急剧下降,甚至会出现奇怪的用工荒问题。毕竟任何一个大城市不可能拥有的都是高大上的工作,大量的基础工作依然需要人们去完成。 从金融逻辑来看,如果人们大肆购买新车,就会导致大量的社会资金涌入汽车企业。既然是企业,就要面临资本的一系列管控,短期内确实会出现销量增长。但长期来看,必然会面临一次汽车企业大面积断崖式的销售困境。但是社会当中大量的资金涌入汽车企业之后,只是依靠汽车企业的员工将资金再次流转进入市场,这明显是不现实的。也就等同于汽车企业有了充足资金,很有可能在面临技术瓶颈时,突发奇想的涉足其他行业。这对其他行业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而经济学家总在说,我国现在处于通缩阶段,而竞争就是导致通缩的核心原因。如果目前社会的淘汰机制依然正常运行,倒也无可厚非。但现在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已经悬在了我们头上。所以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哪怕汽车企业以资金的模式投入金融市场,对全社会进行二次投资,且不说金融企业会拿走大量的利润,就是这样子的投资模式导致融资成本的增加,也会迫使整个社会出现通胀问题。 用大白话来说,造汽车的人挣到了更多的钱,也就会导致其他行业的人挣不到钱,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经济逻辑事实问题。那么从各行各业的销售业绩来看,难道汽车行业里面的工人也在面临发不出工资的问题吗?如果没有这一问题,一味的补贴汽车行业,逻辑上也就说不通了。 那么在城市便利性和个人便利性之间,各位你们该做如何的选择呢?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明了的问题。而且在能源消耗当中,公共交通明显优秀于个人交通,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人们大肆购买汽油车,就会导致我国对石油进口的需求再次增大。如果人们大肆购买新能源车,由于市场重新定价,会导致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因此企业利润会下降。 虽然这一问题是极其悲观的,但我通过大量的分析,得到了这么一个答案。那就是让我国的金融企业吐出大量的社会利益,就可以完美的化解这一问题。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一家独大的问题,那么这个方法基本上是不可以采纳的。所以尴尬的问题也就来了,是要短期繁荣,还是要长期循环?不要总学资本主义那一套,为了取卵只知道杀鸡,这不符合可出去发展的基本国策。 所以我认为,在稳定收入的情况之下,在家庭没有其他额外支出的情况之下,具备条件之后是可以选择购买新车的,毕竟这是所有人都应该拥有的个人权利。那些到了该换车的人,应该遵从正常的购车节奏,而不是受到市场影响,将自己的决策提前或者是推迟。

0 阅读:25
依柔谈国际

依柔谈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