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来临?俄军在库尔斯克使用焦土战术,乌3个空突旅发起反冲锋 来源:石榴讲世界 战场从来都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尤其当焦灼的战局让双方都发了狠。最近的库尔斯克方向,乌克兰和俄罗斯的较量已经到了“谁都不退”的阶段。无论是俄军的焦土战术,还是乌军不惜一切代价的增援,都让局势愈发刺眼。 尤其是那条贯穿苏贾、马来亚洛克尼亚到波格列布基的公路,这条路现在就是战场的“命脉”。谁控制住它,谁就掌握了局势的主动权。但问题是,这条命脉现在被炮火、无人机和装甲车堵得水泄不通,双方都咬得死死的,谁也不肯松手。为什么会这样呢? 库尔斯克方向的战斗从去年冬天开始就逐渐升温。到了今年年初,气温骤降,土地开始上冻,这对重型装甲车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再也不用担心陷在泥水里动弹不得了。乌军趁着天气的机会,把大量部队从苏梅州一路向北输送到库尔斯克方向,试图通过集中兵力打一场反攻。 北约的装甲车、电子战设备、大批步兵甚至外籍雇佣兵,都被调到了这片土地上。按照乌军内部的说法,这几乎是押上了家底。特别是波格列布基这个地方,乌军投入了第82空中突击旅和第95空中突击旅,这两支部队可是乌克兰军队的王牌,突击能力强,战斗经验丰富,关键时候就是靠它们上。 但问题也很明显。俄军早在去年就对库尔斯克方向的交通线展开了猛烈打击,特别是那些从苏梅州到前线的运输线路,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都被俄军的导弹和炮火盯得死死的。乌军往库尔斯克方向输送的部队,有不少还没到前线就被半路炸毁了。 而在俄军这边,打法完全不同。他们开始更多依靠步兵,以减少装甲车的损失。俄军的步兵乘坐全地形车和摩托车,机动性强,喜欢打一种“灵活的游击战”。他们还在库尔斯克方向实施了著名的“焦土战术”。所谓焦土战术,就是用火力把乌军可能利用的一切设施摧毁,比如村庄、建筑物、交通枢纽等,彻底让敌人无处可藏。达里诺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村庄几乎被俄军用温压弹和超级炸弹夷为平地,连个影子都看不见了。 现在的关键点是波格列布基。这里的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乌军试图沿着马来亚洛克尼亚向北的公路展开反攻,同时沿着铁路修筑防御工事,以防被俄军包围。但俄军的火炮和无人机并没有给他们太多机会,乌军刚刚修好的工事,经常很快就被炸成废墟。与此俄军已经完全控制了亚历山大村,并在周边的田野上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显然是准备以此为跳板,向波格列布基方向发起更猛烈的进攻。 值得注意的是,俄军的攻击有条不紊,他们不仅在波格列布基三面形成了包围圈,还对旧索罗齐纳到波格列布基这一线的交通进行了严密封锁。这个包围圈里有2000多名乌军,形势异常危险。乌军为了不被彻底合围,不断从别的方向增援,但俄军的火力网密不透风,增援部队伤亡惨重。 苏贾西南的马赫诺夫卡也成了另一个焦点。俄军一度逼近村庄,眼看就要攻下,但乌军迅速投入了第79空中突击旅。这支部队以强大的反冲锋能力著称,硬是把俄军阻挡在村外。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可以用“每一栋房子都成了战场”来形容。俄军想在这里推进,乌军死守不退,双方拼得难解难分。 从战术上乌军试图通过集中兵力的方式打一场“决战”,但问题在于,他们的后勤能力能否支撑住这样的高强度作战。大量部队的输送需要稳定的交通线,但俄军的焦土战术正是针对这一点,目的就是切断乌军的补给,让他们的增援变成“空耗”。乌军现在的战斗方式似乎有点“背水一战”的味道,把后勤人员都拉到前线当步兵,说明他们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 再看俄军,虽然装备上可能不如乌军的西方援助武器先进,但他们的打法却更务实。步兵乘坐全地形车和摩托车,看似“寒酸”,但机动性强,作战灵活,再配合无人机和火炮,可以有效地打击乌军的固定工事和集结点。俄军在库尔斯克方向的防御工事修得非常扎实,这就让乌军的反攻变得更加困难。 至于波格列布基这一带的战斗,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场“消耗战”。俄军想通过包围和火力压制,逐步削弱乌军的抵抗能力;而乌军则想通过反攻和增援,打破俄军的包围圈。问题是,双方都在拼命,但谁也没有占到便宜。乌军投入了最强的空中突击旅,俄军则用焦土战术和包围圈硬耗,双方你来我往,局面十分胶着。 库尔斯克方向的战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一场“意志的较量”。俄军的焦土战术虽然残酷,但从效果上确实对乌军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村庄、工事、交通线被摧毁,乌军的增援部队在路上就被炸毁一半,这种打法虽然“野蛮”,但在战术上却是有效的。相比之下,乌军的做法更像是在用“人数”对抗“火力”。不断向前线输送部队,不惜牺牲专业人员,甚至把后勤专家都派上战场,这种“破釜沉舟”的做法固然令人敬佩,但也让人不禁怀疑,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有人说,库尔斯克方向的战斗很可能决定这场战争的走向。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一带的战斗只会更加惨烈。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决战来临?俄军在库尔斯克使用焦土战术,乌3个空突旅发起反冲锋 来源:石榴讲世界
烁耀中原地
2025-01-19 20:02:2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