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的诗意人生 1.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深处有神仙。 神仙原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佛本是已经觉悟之人,人则为尚未觉悟之佛。人人皆具佛性,佛的世界并非遥不可及,都自我期许“我是佛”吧! 2. 《华严经》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忍观伏尘劳,波澄泥着底。 八风动地来,尘劳还复起。 觉海性澄圆,浪时无不浑。 即浑即澄彻,个是涅槃门。 当我们内心清净时,世间万物皆显得极为欢乐、如意。然而,当我们内心烦恼滋生时,又会觉得世事繁杂,诸事皆不如意。 修学佛法并非易事,当你修学精进之际,才能体会菩萨的清凉智慧。当你不够精进时,就好似心上蒙了一层尘垢,会让你看不清菩提之路。 3. 《插秧诗》 手把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才成稻,后退原是向前。 4.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契此和尚(布袋和尚) 5.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 一个人光是要求世间好、环境好、朋友好,是没有用的! 要先求自己好。我们的心好,凡事学着往好处想,才能感受到世间的一切皆美好。 6.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南北朝·善慧大士 7.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相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鸟窠 幻生幻死,生就是死,有生必有死,何必到死时才悲哀呢?人生如浮泡、如阳焰、如梦幻,终究归于一抔黄土,生与死并无差别。 8.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月如佛性,江如众生,江不论大小,有水就有月;众生不分高低,皆有佛性。 当物欲尽除,佛性自然显现。 9.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相同。 ——唐·龙牙 若人生不是无常的,我们凡夫便永远是凡夫了,因为有了无常,我们才有成佛的可能。无常,对我们而言,充满希望,而非充满绝望。 10. 《空空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罢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落为谁功?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 朝走西、暮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从头仔细看将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不信但看桃李树,花开能有几时红。 直饶做到公卿相,死后还归泥土中。 身归土、气随风,一片顽皮裹臭脓。 败坏不如猪狗相,何不当初问志公。 生有一、死无二,休向人前夸伶俐。 在生置下万顷田,死后只得三步地。 宽八尺、长丈二,仔细思量真个是。 若人死后带得去,志公与你亲书契。这些充满禅意的诗词,宛如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内心深处的道路。 在如今快节奏、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忙碌于各类事务,追逐着功名利禄,心灵变得疲惫不堪。而这些古人的智慧诗句,却能使我们瞬间从喧嚣中抽离,回归内心的宁静。就像“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深处有神仙。神仙原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所表述的,每个人都有成为更好自己的可能,只要我们的心足够坚定,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动摇。我们往往将目标想得过于遥远,觉得那些超凡脱俗的境界高不可攀,其实它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再看《华严经》中的诗句,它用形象的比喻告知我们内心的状态对看待世界的影响。当我们内心像清澈的水一样纯净时,便能看到菩提的影子,感受到菩萨的清凉智慧。但一旦我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被尘劳烦恼所牵绊,如同水中的泥沙泛起,就会迷失方向。这与我们生活中的状态何其相似,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若是能时刻保持一颗进取且清净的心,就不会被困难和挫折轻易打败。 《插秧诗》更是饱含哲理。“手把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在低头插秧这一简单的农事活动中,蕴含着深刻的禅意。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做何事,只要六根清净、专注当下,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天空,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有时候,看似是后退的举动,实际上在另一种层面上是向前的进步,这是一种超越常规思维的智慧。 契此和尚的“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勾勒出一幅极为洒脱的画面。他托着钵盂,行走万里,接受着千家的供养,怀着善意和谦逊与人交往,问路于白云深处。这是一种对世间万物抱以好奇和敬畏,却又不为世俗所累的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虽然很难有这样的生活方式,但可以学习他的心境,以一颗包容、淡然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句诗直白地告诉我们,美好就在身边。不需要去苛求外界的条件,只要自己内心没有过多的烦恼和纠结。
分享古人的诗意人生 1.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深处有神仙。 神仙原是凡人做
宾实谈文
2025-02-10 07:37: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