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南海捞出一艘沉船,里面的文物多达18万件,没想到,船身竟然800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12 13:36:12

2007年,我国南海捞出一艘沉船,里面的文物多达18万件,没想到,船身竟然800年都没有腐烂,其中有什么秘密? 2007年,经过了近三年的艰难作业,广东省文物考古所联合广东打捞局终于成功打捞起了沉睡在南海800年的“南海一号”。 这艘南宋商船的打捞,不仅是中国水下考古的一次突破,也揭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 它成为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体积最大的海上沉船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见证。 “南海一号”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早在1987年,英国的两位探险家为了寻找“莱茵堡号”船只而来到中国南海区域。 虽然他们并未找到目标,但在探索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另一艘古老的沉船。 这一发现引起了中方的重视,经过进一步的考古学家研究,确定这艘沉船属于南宋时期的商船。 沉船上的瓷器和其他文物清晰地表明,这艘船承载着南宋时期的贸易物资。尽管如此,由于当时中国缺乏足够的打捞技术,沉船的打捞工作一度被搁置。 1986年,中国发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事件,这一事件成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催化剂。 当时,英国探宝家迈克·哈彻在南海海域非法打捞了大量南宋时期的瓷器,这些瓷器被低价拍卖,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文化遗产。 为了弥补这一损失,第二个年头中国成立了水下考古中心,开始加大对海洋考古的投入和研究,尤其是针对“南海一号”这样重要沉船的保护工作。 随着中国水下考古技术的逐步进步,2001年,广东打捞局决定重新启动对“南海一号”的打捞工作。这一次,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被投入使用。 时光飞逝,转眼来到2007年。经过整整20年的筹备,打捞"南海一号"的重任,终于落在当代中国人的肩上。这标志着,那段尘封海底800年的历史,即将重现于世。 要打捞一艘如此古老而珍贵的沉船,绝非易事。常规的打捞方式,无法保证船体的完整。思前想后,考古团队决定采取一种匠心独具的方案——"下沉式打捞"。 他们要用一个巨大的钢制沉箱,将沉船连同周围的泥沙一起整体罩住,再将其打捞上来。这个创新的设计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打捞正式展开。巨大的钢制沉箱被缓缓沉入海底,对准"南海一号"的方位。按照计划,沉箱下沉后,应该能稳稳扣住沉船。但令人意外的是,由于海底淤泥太深太厚,沉箱下沉后,竟纹丝不动,无法插入泥层。怎么办?专家们一筹莫展。如果给箱体增加重量,又担心会损坏脆弱的沉船。权衡再三,大家决定孤注一掷,冒险将沉箱的重量增加到4000吨! 几经周折,沉箱终于缓缓插入海床,精准地罩住了"南海一号",船体并未遭受损伤。众人长舒一口气,又开始了下一个难关——封住沉箱的底部。按照设计,工作人员要将36根特制的钢梁,从沉箱底部插入,将船体托起,做成一个"铁笼子"。 困难再一次出现,海底的淤泥实在太硬太厚,钢梁很难插入。 但大家咬紧牙关,不屈不挠,一点一点往前推进。整整耗时264天,36根钢梁终于全部完工。 至此,承载着"南海一号"的沉箱,已经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保险柜"。 2007年12月,几艘大型起重船在南海上空盘旋。吊车的钢缆逐一钩挂在沉箱上,蓄势待发。一声令下,钢缆绷紧,缓缓收回。伴随着海浪的阵阵喧嚣,巨大的沉箱渐渐浮出水面! 历时数月的打捞,就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完美收官。沉睡了800年之久的"南海一号",重见天日,向世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打捞上来后,考古学家惊喜地发现,"南海一号"的船体竟然完好无损!800年过去了,松木打造的龙骨、船板仍然坚固如初,没有任何腐烂。 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让它经受住了时间的侵蚀?"南海一号"的保存奥秘,主要有两点。 其一是它采用了耐腐蚀的松木材质,在海水中不易腐朽。 其二是海底厚重的泥沙和缺氧的环境,形成天然的"真空包装",隔绝了空气和细菌,让沉船免于被分解。 “南海一号”的打捞不仅是一次考古学上的胜利,也是对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见证。经过清理与发掘,船上共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瓷器、漆器、金银器和丝织品等。 瓷器中,德化窑、景德镇和龙泉窑的瓷器最为引人注目,尤其是龙泉窑出品的瓷器,数量之多、保存之好,让专家惊叹不已。另有一条金银项链设计精巧,内藏香料,显示了当时工艺的高超。 自“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以来,其文物清理与研究工作持续进行。根据专家估算,这些文物的价值已达数千亿人民币。 这些珍贵文物的出土,不仅填补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空白,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了南宋时期海上贸易的繁荣。 “南海一号”的发掘,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一次飞跃,代表着中国考古学在海洋领域的不断进步。同时,它也为世人展示了800年前中国海上贸易的活跃和辉煌。 如今,随着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立,来自“南海一号”的文物得以展出,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近距离地了解那段尘封的历史。

0 阅读:57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