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齐后,晁补之词作中的“意难平” |两宋齐州风华录·一夜春风吹北渚③

新黄河 2024-02-23 20:30:31

大明湖

多首词作告别和回忆齐州

绍圣二年(1095)年春,晁补之离开齐州南下。在北宋后期,因为各种原因,官员们迁徙在各地做官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尽管名义上地方官吏是三年一换,实际上多数情况下,官员在一地的任职时间更短。如此前苏轼在扬州担任知州仅有半年的时间,同时期的很多文人也均有辗转多地任职的经历。不过,晁补之这次离任齐州,似乎从个人政治命运和情绪心境上均有诸多感慨,他离开齐州后写下了多首词作感慨和回忆这段任职经历,以及对明湖和北渚的念念不忘之情。

告别之时,晁补之作了一首《忆少年·别历下》: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这是调任是晁补之仕途中一次不小的挫折,故而情绪上的波动久久难以平息,屡屡赋诗作词。这首词上阕写临别景况,告别之时,连昔日可爱多情的柳树和画舫都变得冷淡无情起来,而词人自己,只是无根的过客罢了。下阕中,词人想象了一下,就算日后重新回到这处有清溪有流水的园林,又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他还勾连了刘禹锡游玄都观的典故,看来也是寓有深意。

在南下的路上,晁补之遇见了叔叔晁端礼,遂作《水龙吟·始去齐,路逢次膺叔,感别叙旧》,对去年与叔叔同游齐州的时光和此番离去的惆怅,深深感喟了一番。

去年暑雨钩盘,夜阑睡起同征辔。今年芳草,齐河古岸,扁舟同舣。萍梗孤踪,梦魂浮世。别离常是。念当时绿鬓,狂歌痛饮,今憔悴、东风里。

此去济南为说。道愁肠、不醒犹醉。多情北渚,两行烟柳,一湖春水。还唱新声,后人重到,应悲桃李。待归时,揽取庭前皓月,也应堪寄。

词人本来心头郁郁不解,如今道逢知己,自然要一吐为快,故而词题为“感别叙旧”。上阕中,词人重在“叙旧”,回忆去年与晁端礼在齐州的那场相聚,“念当时”之乐对比了今昔之痛,下阕继续铺陈,在景色描摹中寄予了深沉的感叹。

后世学者在赏析解读晁补之的词作时,常常把这首视为其感慨身世和仕途的代表作。如上文中所言,词人是在感别叙旧,不过此词旨在抒发迁徙之悲和仕途失意之苦。晁补之在夏日暑雨中抵达齐州,本想在这里实现其政治理想,不料政治环境却不允许,半年之后又在芳草萋萋中落寞离去。如此,词人怎么不会生出“萍梗孤踪”“别离常是”的喟叹?晁补之不是一个性情洒脱和处事淡然之人,这样的打击他自然会郁结于心,进而伤神劳形。这一年,晁补之已经四十三岁,对古人来说,壮年时期已经过去,而他还在看不到明朗前景的仕途上艰难跋涉。

如何排遣?词人只能借酒消愁,在“不醒犹醉”中逃避,获得暂时的慰藉。“应悲桃李”这个典故出自汉将李广的典故。李广将军“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终不得封侯,故而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晁补之化用该典故意为,自己虽然在齐州任上不久,却也做出了一些政绩,应该会被后人想起和叹惋的。

这首词的末句应是化用了陆机的《拟明月何皎皎》:“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以及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之句,回归到晁端礼身上,构思缜密,笔力深厚。全词融写景和抒情、议论于一体,确实是宋词中一首中上品的词作。

大明湖

与苏轼比,不太豁达疏旷的晁补之

不妨比较一下晁补之与其老师苏轼在逆境中的心态的不同。

苏轼性情洒脱豁达,率真直爽,并且还有能自嘲的幽默感。就仕途上的坎坷而言,苏轼遭遇的起伏比晁补之要大得多,但是不管是政治上的风刀霜剑,还是大自然的凄风苦雨,苏轼都能以极强的精神厚度坦然处之。虽然偶尔也会哀之叹之,但更主要的态度仍然是超逸放达,比如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春天,出行途中遇雨,苏轼仍然会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对于辗转流徙的生涯,苏轼是“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的态度。即便是晚年被贬海南,遇赦北归跨过琼州海峡的那一晚,苏轼仍然没有沉浸在期期艾艾中不能自拔,而是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之语。相比之下,晁补之缺少苏轼这种放达疏旷的胸怀,这也是晁补之以及多数文人的人格魅力都不及苏轼之处。

到了通判应天府任上时,晁补之仍然消释不了这次贬谪的抑郁情绪,写诗作词沉浸在对齐州和故人的怀念中。有一首《好事近·南都寄历下人》:

丝管闹南湖,湖上醉游时晚。独看小桥官柳,泪无言偷满。

坐中谁唱解愁词,红妆劝金盏。物是奈人非是,负东风心眼。

晁补之作这首词寄给还在齐州的友人。起首一句“丝管闹南湖”中的“闹”字,点染出了晚上南湖上的热闹场景,而词人却是“独看”“泪无言”,至于什么原因,词人并没有明说。下阕中,红妆的歌女们殷殷劝酒,唱曲解愁。显然,词人的愁绪却没有因此消释,因为眼前是物是人非之景。词作寄给齐州故人,意为这里的红船画舫和歌女丝竹与齐州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人不同了,所以词人才会独自看着柳枝垂泪。这首小词语言清浅,深情隽永。

在新任职务上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约是绍圣二年(1095)年夏秋之际,晁补之依然情怀郁郁,对这桩贬谪仍然无法释怀,作词以遣怀,追忆大明湖的湖光山色。有一首《鹧鸪天·欲上南湖䌽舫嬉》:

欲上南湖䌽舫嬉。还思北渚与岚漪。圆荷盖水垂杨暗,鸂鶒鸳鸯总下时。

持此意,遣谁知。清波还照鬓间丝。西楼重唱池塘好,应有红妆敛翠眉。

词人又回忆起在大明湖上游玩的场景,尤其念念不忘他亲自布置重建的北渚亭。词的下半阕,词人感慨年月不居,韶华渐老,对过去不可再来的美好事物流露出深沉的眷恋,整首词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迷惘哀愁,如烟雾般久久萦绕,难以散去。

综合晁补之现存170余首词作来看,他的词题材广泛,既有对现实生活和仕途的慨叹,也有对田园生活的描摹,还有对真挚爱情的记录,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其词作风格也十分多样,有豪放、婉约,也有质朴、妩媚,究其原因,其风格的多样化与时局变化、宦海沉浮有着紧密关联。另外,晁补之也是苏轼词作革新“多不协音律”“以诗为词”的积极践行者。

而晁补之在齐州时期的词作和诗文作品,主要是几首风格清新朗丽的诗词,对其人生际遇跌宕起伏和对世事沧桑的深沉感喟,也是齐州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从这一点看,晁补之堪当一代齐州“风流太守”。

文人辈出的晁氏家族

在北宋,晁氏家族是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晁补之出身名门,为人处事、性情、才能上都有名门风范。不妨以晁补之为切入点,了解一下北宋晁氏。

晁氏地望颍川,是汉代御大夫晁错之后。汉景帝时,晁错任御史大夫,请求汉景帝削诸侯封地以尊京师,引发了吴楚七国的反叛。汉景帝听信袁盎之言,斩晁错于东市。因此之故,鲁西南一带的晁氏至今仍有不与袁姓通婚的说法。

宋代晁氏本是澶州(今河南濮阳)人。据《宋史》记载,五代至宋初,晁佺这一代迁至彭门(今江苏徐州)。晁佺有三子,分别是晁迪、晁迥、晁遘。三兄弟中晁迥最为显赫,宋真宗于京师赐昭德坊,晁佺与晁迪、晁迥、晁遘均居住于京师昭德坊。后来,晁迪一支回济州巨野,是为东眷;晁遘一支迁济州任城,是为西眷;晁迥一支仍居昭德坊,是为中眷。从北宋前期至南宋宁宗时期,晁氏三眷经历二百五十多年,子孙繁衍至五百多口,其中不乏蜚声史林文坛的知名人物,因而在当时就有“天下无他晁”的说法。

除了“苏门四学士”晁补之之外,宋代晁氏家族还有不少人在文学上颇有成就,如晁迥、晁说之、晁冲之等。

晁迥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曾经拜于诗人王禹偁门下。王禹偁劝勉一度仕途不太顺利的晁迥学习白居易,纵情山水,多写歌咏风物的山水诗,所以晁迥诗歌受白居易影响很大。比如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宜城征美酝,汉水得佳鲂。登岘思前哲,游池醉夕阳。”可以看出白居易山水闲适诗的影响。

晁说之是一名学习杜甫诗风的爱国诗人,他经历过靖康之变,创作了很多忧国伤时的诗歌,如“江山风雨愁皆满,天地波涛恨无穷”,“回首龙蛇纷起陆,却垂涕泪问胡尘”等句,均表现出类似杜甫的那种忧愤时事的悲愤。

晁冲之则是学习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的一名诗人。虽然学习黄、陈,却也能突破这两人的藩篱,取法杜甫,形成自己的风格。一首追忆友人的诗作《感梅忆王立之》艺术水平很高:“王子已仙去,梅花空自新。江山馀此物,海岱失斯人。宾客他乡老,园林几度春。城南载酒地,生死一沾巾。”这首诗颇有杜诗遗风。

放眼整个宋代,晁氏家族是宋代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徐敏 编辑:徐征 摄影:王章华 校对:李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