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刚刚收到5000万的片酬,就看见闺蜜找她借40万元的短信,她再三嘱咐助理:“如果她再给我打电话,你就说我不在。”助理不解的问:“姐,她可是你的闺蜜,何况,你也不差这点钱,为什么不借?”
“姐,她可是你多年的闺蜜,区区四十万,对你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为什么不帮她一把?”助理的声音带着一丝不解,打破了办公室里的平静。
马伊琍,这位在荧幕上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的女演员,刚刚收到一笔高达五千万的片酬。然而,面对闺蜜发来的借款信息,她却选择了回避。
“如果她再打电话来,就说我不在。”马伊琍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成名后的马伊琍变得冷漠无情了吗?
故事要从马伊琍的成长经历说起。
马伊琍是地道的上海人,从小在上海的老弄堂里长大。或许是受到弄堂文化的熏陶,她身上既有上海女人的精明干练,又有着一份难得的独立和坚韧。
15岁那年,马伊琍就加入了上海当地电视台的综艺舞蹈队,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那时的她,已经能够独立承担自己的生活支出。演出赚来的钱,不仅能够支付学费,还能补贴家用。
原本,马伊琍的人生规划是成为一名舞蹈演员。然而,1993年,她被选中出演电影《刘海粟》,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爱上了表演,并决定报考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大学期间,马伊琍就开始接拍电视剧。虽然参演了不少作品,但一直没有真正走红。直到《奋斗》的播出,她在剧中饰演的夏琳,让她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女演员。
此后,马伊琍的演艺事业一路高歌猛进。《我的前半生》更是让她获得了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奠定了她在演艺圈的地位。
成名后的马伊琍,片酬自然水涨船高。一部电影电视剧,动辄就能拿到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片酬。 那么,为什么面对闺蜜的求助,马伊琍会选择拒绝呢?
多年后,在一次节目中,马伊琍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她说,在朋友和闺蜜之间,她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尽量避免金钱往来。她认为,真正的友谊,不应该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
马伊琍和她的朋友们,都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消费。如果身上只有十块钱,那就只买八块钱的东西,绝不会为了满足虚荣心而向别人借钱。
她认为,借钱这种行为,一旦开了头,就会没完没了。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消费陷阱,无法自拔。
当然,马伊琍的不借钱,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朋友或闺蜜真的遇到了紧急情况,比如生病住院需要钱,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有人可能会说,马伊琍那么有钱,为什么会在乎区区四十万?
对于马伊琍来说,四十万确实不算巨款。即使闺蜜借钱不还,也不会对她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
但是,在马伊琍的心中,友情和亲情的价值,远远大于金钱。她不想因为金钱,而让原本纯粹的感情变质。
一旦两个人之间涉及了金钱关系,所有的聊天和对话,都会变得不再纯粹。借钱的人会觉得亏欠于对方,而出钱的人则会因为此事心生芥蒂。
更重要的是,马伊琍的朋友和亲人很多。如果她轻易地借钱给一个人,其他人也会蜂拥而至,向她借钱。到时候,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四十万能够解决的了。无论借与不借,她都会遭到别人的非议。
所以,聪明的人往往会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直接打断那些借钱的想法。这是保证自己能拥有健康良好社交的重要前提。
或许有人会觉得,马伊琍的这些担心都是杞人忧天,没有人会这样做。但现实往往比想象的更加残酷。在金钱面前,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考验。
曾经靠着《星光大道》走红的“大衣哥”朱之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成名后的他,热心公益,为村里修桥铺路,却换来了村民们一次次的借钱不还,甚至是对他的侮辱和谩骂。最终,朱之文一家不堪其扰,只能搬离老家。
所以,做一个善良的人固然重要,但更要有善良的底线和锋芒。不能让善良成为别人伤害自己,损害自己利益的工具。
对于朋友和亲人,更要如此。不要因为金钱,而断送了更加珍贵的情感。
马伊琍的选择,或许会让一些人感到不理解。但她的做法,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坚守自己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维护珍贵的感情。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在面对金钱问题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感情冲昏头脑。
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要轻易妥协。
要学会拒绝,不要让别人利用自己的善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拥有真正健康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