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时,我们不会总是要求这部电影要是自己看过的。打开一本小说时,我们不会总是要求这本小说是自己读过的。
为什么碰到演唱会,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要求唱的歌要是自己听过的?一首歌、一场演唱会乃至一部电影的评价标准,应在于它做得好不好,而不是“熟悉不熟悉”吧?
理解有些人进演唱会就是为了拍几首热歌大合唱的心情,但让这种心情凌驾于一个作品、一场演出的审美需求之上,显然是本末倒置。
华语乐坛这样普遍反复做热歌式的巡演并非世界通行的惯例。比如大多数欧美歌手的职业生涯会以专辑带动巡演的era形式展开,每次巡演基本都会围绕那一张专辑想要传递的美学来进行设计,曲目也会有大量新专辑里的作品。Taylor Swift办eras tour的诱因就是在没办法开巡演的时间里她积累了四张专辑,era太多,于是干脆把所有的era都放在一起开了巡演,但到了现场会发现对新发的几张专辑的呈现还是相对最丰富的。再比如,像Beyonce那种巡演形式,基本就是新专主导,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你想进去听点Halo听点Listen简直是妄想。她的巡演水准是有口皆碑的好,你若评论热歌太少,恐怕她的大多数观众会觉得你疯了。
那为什么这种言论在这里会这么有市场?听众心态竟然可以这么不一样吗?
我甚至时常在想,是不是现在的很多听众已经无法在“发现陌生好歌”这件事里得到乐趣了。因为比起直接调用已知的记忆,聆听是更需要耐心的事,而这个时代在各种高速化媒体的轰炸下,好像许多人连基本的欣赏的耐心都快没有了,只想快速在几分钟的解说里看完一部电影一本书,在几段谣言里了解一个家庭,在几首热歌里定义一场演唱会,和周围的人反复在这种吐哺过的信息里谈论打转,土壤如此,常识都快显得假清高。
于是我竟然还需要费力讲这么浅显的道理,怎么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