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个女人带着8岁儿子,在街上吆喝卖烟。突然,一个书生走上前惊呼:“格格,您怎么在这儿?皇上呢?” 1954年的北京,一个寻常的日子。一个消瘦的中年女人蹲坐在路边,身旁摆着几包拆散的香烟。 她的衣着朴素,头发略显凌乱,身边坐着一个八岁左右的男孩。旁边的小摊上还摆着几件精致的旧物件,在阳光下泛着微弱的光泽。 "一支五分钱,要的来看看。"这位摊主轻声吆喝着。她的声音温和而克制,与周围叫卖声的嘈杂形成鲜明对比。 这时,一位穿着长衫的中年文人停在了她的摊位前。他的目光在这位女摊主身上停留了许久,突然惊呼:"格格,您怎么在这儿?" 这一声"格格",引来了周围行人的侧目。那位被称作格格的摊主只是默默地低下了头,手中的香烟盒被捏得有些变形。 她就是爱新觉罗·韫颖,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三妹。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新时代,昔日的皇室贵胄们也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就在同一年,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在北京的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翻到了一本《满宫残照记》。书中收录了十几封韫颖写给溥仪的信件,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凡的才情。 这些信件记录了韫颖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章士钊被这些文字所打动,通过溥仪的七叔找到了这位在街头卖烟的三格格。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旧时代的显赫人物都经历了命运的转折。有的人消沉堕落,有的人随波逐流,也有的人选择了新的人生。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韫颖的选择格外引人注目。她没有沉湎于过去的荣华,而是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每天清晨,她都会带着孩子来到街头摆摊。她卖的不仅有香烟,还有一些从前的贵重物件,那都是她曾经生活的见证。 韫颖的故事很快传到了最高领导层。毛主席看过她的自述后,对她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1913年冬天,紫禁城里多了一位小格格。这位名叫韫颖的小格格,是清朝宗室载沣的第三个女儿。 在一众格格中,韫颖的容貌最为出众。她的眉眼清秀,气质温婉,被誉为"最美三格格"。 紫禁城中的生活,在韫颖十一岁那年戛然而止。1924年,冯玉祥部队进驻北京,溥仪一家被迫离开紫禁城。 一夜之间,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室贵胄,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韫颖跟随家人迁居天津,寄居在租界的张园。 张园生活虽然比不上紫禁城的奢华,但依然保持着贵族的体面。韫颖在这里继续接受着传统文化教育,也开始学习新式的文化知识。 1931年,十九岁的韫颖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这一年,她与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完婚,婚礼在长春举行。 这场婚姻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润麒的父亲是清朝的内务大臣,这门亲事象征着旧贵族之间的联盟。 婚后不久,润麒前往日本学习军事。韫颖也随同丈夫来到了日本,开始了一段陌生的异国生活。 在日本期间,韫颖受到了日本皇室的特别关注。日本皇室力邀她担任妇女会名誉会长,裕仁天皇的弟媳甚至请她当中文老师。 但韫颖并没有被这些虚名所迷惑。1933年,她以探亲为由回到长春,从此再也没有返回日本。 这个决定展现了韫颖的民族气节。她拒绝成为日本皇室笼络中国遗老遗少的工具,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韫颖再次面临人生的转折。接到政府通知后,她带着三个孩子和婆母迁居北京。 这时的韫颖,已经不再是那个养尊处优的格格。为了养家糊口,她开始参加街道工作。 在居民的推举下,韫颖担任了街道治保主任。她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融入新的社会生活。 为了维持生计,韫颖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经营方式。她将整包香烟拆散,以单支形式售卖,让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五分钱一支的香烟成了不少工人阶级的生活慰藉。韫颖的小摊,渐渐成了附近居民买烟的固定去处。 除了卖烟,韫颖偶尔也会拿出一些旧时的物件变卖。这些精致的物品往往会引来不少好奇的目光。 但韫颖从不主动提起这些物品的来历。当有人询问宫廷往事时,她总是沉默地摇摇头,继续她的生意。 许多收藏家慕名而来,希望从这位前清格格手中购得一些皇室遗物。但韫颖始终保持着克制,不愿利用自己的身份牟利。 在与顾客的日常交往中,韫颖展现出了平民化的一面。她不再保持着格格的架子,而是像普通商贩一样与人讨价还价。 这种转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上至中央领导,下至街坊邻居,都对这位格格的转变给予了肯定。 毛主席在看过韫颖的自述后,特别表扬了她的进步。他说韫颖从一个养尊处优的格格,变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个评价,成为了韫颖新生活的最好注脚。她用实际行动证明,旧时代的贵族也能在新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街道工作和摆摊生意,让韫颖真正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格格,而是大家的街坊邻居。 在长期的劳动中,韫颖也养成了抽烟的习惯。这个看似不雅的习惯,反而拉近了她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1992年,韫颖在北京的一个普通日子里离世。她的离去,标志着一个特殊时代的结束。
1954年,一个女人带着8岁儿子,在街上吆喝卖烟。突然,一个书生走上前惊呼:“格
蜀山史道
2025-03-02 09:20:45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