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需要的不是世俗爱情,是创伤流露后被充分接纳。随着负性移情的加深,一旦

笨笨情感 2025-03-08 08:38:38

回避型人格需要的不是世俗爱情,是创伤流露后被充分接纳。

随着负性移情的加深,一旦步入新的亲密关系,

依恋模式就会被唤醒。

一开始还像个正常人的回避,开始频繁“冷暴力”,一次次推开伴侣,反复寻找对方不爱自己的蛛丝马迹。

为什么会敏感?因为不确定。

所以需要反复咀嚼细枝末节,去验证自己的结论。

一方面,回避是在验证内心早已预设好的“Ta果然没那么爱我”,另一方面,又下意识不断设置关卡障碍,考验对方的坚定程度,试探对方能否接住内在的自己。

渴望被爱,又不相信爱。

回避的伴侣似乎毫无征兆遭受“断崖式断联/分手”

外表看上去风平浪静,

内心早已经过数不清的挣扎内耗。

在他们看来,

这是心力耗竭状态下的自救行为。

ta们只想逃。

ta们认为内心的动荡不安,是亲密关系带来的,

那么,好,我不要了。

回避从小的原生家庭,

高压——无法放松自如表达,脆弱更是不被允许的;

苛责——成长环境长期打压,否定;所以回避对待伴侣,潜意识也会从细节“挑刺”来否定对方。

冷漠——自我防御机制,冷暴力emotional abuse

控制——有强势并控制欲强的养育者。回避虽看起来不作为,实质内核强势。对待伴侣的惯性思维:“爱就应该完全符合我的理想框架,只要没有完全按照我的意愿去表现,那么ta就是不爱我。”

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以极其隐晦的方式,

内化成回避的行为系统。

只有通过了魔鬼考验,回避才会逐渐卸下防备,从质疑到尝试确信对方的爱。内心深如沟壑的不安和恐惧,回避抗拒「浅层」轻松的爱,习惯不自觉将关系带回到「沉重」的“熟悉地带”。

没有体验过爱,便不懂什么是爱。

回避本质上还是在重演过去严苛的关系体验,

以此去判定对方是不是“爱”。

负面体验更能唤醒他们的身体觉知。

以至于回避型永远都在陷入一场场虐恋。

Ta会认为对方只有爱的如此“深”,经受住Ta的“虐”,

或许才不会轻易离开自己。

在回避固有的认知经历里,

从来都是不被爱的。

为了避免再度体验被抛弃,

回避先行冷漠又倨傲,去对待伴侣。

这何尝又不是另一种残忍。

只有当回避意识到,

问题的根源不在亲密关系,不在爱的深浅,

而在于自身的人生课题。

没有凡人能通过这些所谓的考验和障碍,

回避得学会救赎自己。

0 阅读:1
笨笨情感

笨笨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