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辅导员为什么“既当妈又当爹”?

校园里滴雪飘 2025-03-08 15:08:13
当下高校辅导员被形容为“既当妈又当爹”的现象,反映了辅导员职责的复杂性和多重角色定位。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职责范围广:从“保姆”到“引路人”的叠加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辅导员需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就业规划等九大职责。例如,学生请假、宿舍矛盾、心理问题、就业困惑等事务均需辅导员介入,甚至包括处理学生失恋、醉酒等生活问题。这种“全包式”管理使辅导员需兼具“管理者”的严格与“服务者”的关怀。 ⚠️二、学生与家长的双重依赖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成年未成人”现象。许多学生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生病时不会自行就医、对学业规划迷茫,甚至家长直接介入学生事务。辅导员被迫承担起“过渡监护人”的角色,既要引导学生自立,又需应对家长的高频沟通需求。有家长甚至要求辅导员实时同步学生的所有动态,进一步加剧了辅导员的“家长化”倾向。 ⚠️三、学校管理制度的精细化要求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趋向“无微不至”,要求辅导员每月巡查宿舍、开学初为新生指路、定期提交学生档案等。这种制度设计将辅导员推向“事无巨细”的前线执行者位置。 ⚠️四、社会期待与角色冲突的平衡 辅导员需在“教育者”与“管理者”之间寻找平衡。一方面,需通过“三进三同”与学生建立信任;另一方面,又需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如严抓考勤、处理违纪行为。这种矛盾常导致学生误解辅导员“不近人情”,而实际上,辅导员常需在批评学生后反思“是否伤害其自尊”,在拒绝请假时担忧“是否错过急事”,体现了角色的人性化挣扎。 ⚠️五、时代变迁下的教育转型压力 随着00后学生群体价值观多元化,传统说教式思政教育已难奏效。辅导员需从“小辅导员”(事务型)转向“大辅导员”(思想引领型),通过“大学问、大规矩、大思考”实现育人目标。例如,需掌握思政核心理论、应对网络时代的思想冲击,并引导学生克服“躺平”心态,直面就业压力。这种从“管行为”到“塑思想”的升级,进一步强化了辅导员“亦师亦友亦家长”的复合角色。 “既当妈又当爹”的背后,是高校教育生态中责任转移、代际差异与制度压力的综合作用。尽管这一角色定位常使辅导员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困境,但也凸显了其在学生成长中的不可替代性。未来,如何通过制度优化和专业培训减轻辅导员负担,或许是破解这一现象的关键。高校辅导员

0 阅读:0
校园里滴雪飘

校园里滴雪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