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技术路线的发展】自2020年,充电技术路线得到了全面发展。有一些是显性认知

郭淮谈汽车 2025-03-10 12:34:07

【充电技术路线的发展】自2020年,充电技术路线得到了全面发展。有一些是显性认知,而有一些是隐性认知。

显性认知:

- 800V普及: 800V不仅提升了峰值性能,更重要的是“快充不挑桩”的普遍性能。22年小鹏G9推出全域800V时,大部分保有充电桩就已经是750V的了 —— 800V桩比800V更早普及,就等着车来。

- 底盘电池一体化:不仅是轻量化、提升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续航,更重要的是争取了垂向空间。 电池太厚,造车只能如履薄冰 —— 垂向空间小、质心高、坐姿高,这都是造车的硬伤。SUV会好一点点,轿车就难以忍受。Macan EV都会强调坐姿低,而10万级的纯电车也要上底盘电池一体化技术了。

- 电池技术成熟: 相比于22年,电池成本下降,大电池更为可能;电池管理技术成熟,磷酸铁锂也能支撑快充和长续航,成本进一步降低。

- 充电桩上了强度:不仅是数量的变化,布局也进一步科学。老大难的服务区,以前是4到8个桩,有一半可能还是坏的。现在已经有不少24-32个桩的服务区了,不追求超快充,但追求桩多、枪多。

本质上,充电的“可获得性”比“充电时间”更重要。

重点讲讲隐性认知

一、优化充电时间的边际效应递减

缩短充电时间能带来多少好处?这是要分场景讨论的。

较为极端的服务区场景,正常人收拾垃圾、回信息、上厕所、洗脸等全流程操作下来,加上往返步行时间大概是20分钟,如果吃饭就要35分钟朝上了。

以20分钟为例,充电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30分钟,看似只缩短了50%,实际上等待时间从40分钟缩短到了10分钟,实际缩短了75%,所以感知非常强烈。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讲,充电速度的提升也相当于翻台率增加,单站的服务能力增长。从8桩到24桩不仅是3倍,可能是5倍提升。

在此基础上,从30分钟到20分钟、10分钟,带来的收益并不大(救护车、警车和消防车等少数情况除外)。服务区场景,更重要的是可获得性,而不是功率。

二、 一周两充到一周一充的质变

这可能是大部分人忽略的一点,至少我在网上没看到类似的观点。

我有一段时间家里的蔚来500v桩用不了,体验了几个月的无桩状态。体验就是在“一周一充”的前提下,只要有一点点出门的时间,就可以顺便充,不存在专门出去充电的情况。

为什么一周两充特别麻烦呢? 因为工作日充电麻烦,专门去充电麻烦。一般是一周去商场或郊游一次,顺便充了就可以。但如果多一次,那就是专门去充了,体验很差。

一周两充的用户成本不是一周一充的2倍,可能是5倍。

从22年到25年,电池容量大一点、能耗低一点的车,一般都可以做到一周一充甚至两周一充,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使纯电车不太依赖家充桩,而增程、续航较短的换电相对来说更依赖家充桩。

三、长续航破解长途充电焦虑

长途充电焦虑也是分场景的。一个典型的场景就是冬季春节返乡,通常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向内陆迁移,非常典型的就是从上海向江西、湖北、安徽、河南、山东迁移,或深圳/广州向北迁移。

如果一辆车冬季长途只能开300公里,那250公里时就需要找充电桩了,你就会非常焦虑。从上海出发,250公里才到镇江,下一站南京也是一个枢纽,补能资源非常紧张、堵车还非常严重,更别说还需要跨越长江了。

如果可以开450公里,情况就会发生质变。因为350公里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脱离南京的控制范围了,在接下来的100公里内,在安徽、江苏的服务区找充电桩将非常容易,越远越容易。如果能开500公里,不要怕,这里充电桩永远是空的。

所以,当真实续航从450上升到300时,就可以跨越充电需求旺盛区,充电焦虑并非只降低了33%,而是降低了99%。

除充电外,各个技术路线也都在进步。但显然,充电技术路线取得的进展是最大的,那么它的相对劣势会缩小、相对优势会扩大。

如果忽略了充电技术路线的这两个隐性认知,就容易做出错误的战略判断。

0 阅读:1
郭淮谈汽车

郭淮谈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