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之后,山东有一位名叫梁作友的人火了。他自称是千万富豪,说愿意向蒋介

熹然说历史 2025-03-10 21:15:48

“九一八事变”之后,山东有一位名叫梁作友的人火了。他自称是千万富豪,说愿意向蒋介石捐出3000万元用来救国。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向蒋介石汇报了一件事,当时蒋介石非常需要这笔钱,他满心欢喜地派人接待了这个会用石头变袁大头的梁作友。 1932年的中国,正陷入内忧外患的泥沼。"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步步蚕食华北,而国内局势更是危机四伏。蒋介石此时坐在汉口的办公室,眉头紧锁。他面前堆着厚厚一摞文件,每一份都让他焦心不已——"剿共"行动急需军费,而此前"一二八淞沪抗战"已经耗费了巨额资金。 就在这紧要关头,一个意外的电报传到了蒋介石手中。 "梁作友,字仁明,山东黄县人,愿捐三千万元救国。"蒋介石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三千万!这可是一笔能解燃眉之急的巨款。 "这梁作友是何方神圣?"蒋介石立刻询问下属。 事实上,在蒋介石收到这个消息前,梁作友已经在南京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位据说身家七八千万的富豪,一身朴素的布褂青裤,谁能想到他竟是个大财主? 要说这梁作友的出现,还得从一个多月前说起。1932年9月底,山东省政府门前来了这样一个人:身材矮小不足一米五,走路还有些瘸拐。这人向守卫表明身份后,竟被引见到了省主席韩复榘面前。 "我是梁作友,想向中央政府捐款三千万元用于救国。"梁作友的开场白让韩复榘几乎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他反复打量着面前这个普通的乡下人,心中满是狐疑。 尽管心存疑惑,韩复榘还是立即通知了正在济南巡察的中央代表蒋伯诚。次日,蒋伯诚见了梁作友,并对其印象颇佳,立即向南京发去电报:"梁君相貌老实,知书达理,言辞中恳,不会有诈。" 不久后,《申报》刊登了一则消息:"近有鲁黄县第八区梁家乡人梁作友,字仁明者,到济谒韩。自称以外侮临头,国难紧急,愿捐家资三千万元,作救国费用。" 这则消息一出,立刻引起轰动。当时国内外形势危急,国民政府正为筹措抗战和"剿匪"军费而头痛,一个声称要捐出三千万的富豪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南京方面对梁作友进行了高规格接待。他被安排在中央饭店的豪华套房,出行有专车,各级官员争相拜访。一时间,这位不起眼的山东乡下人成了南京城的焦点人物。 南京的那几天,媒体蜂拥而至,记者们争相采访这位"民国史上第一人"。面对尖锐的提问,梁作友应对自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下国家既有内乱,又有外患,凡我国民,理应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为国排忧解难。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此时的宋子文正在上海处理政务,听闻有人要捐三千万,立即放下手头工作赶回南京。要知道,在当时军费紧张的情况下,这笔钱可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关键。 让我们回到几天前,梁作友首次与财政部次长李傥会面的场景。李傥开门见山地问:"梁先生此次是准备捐实款还是只是说个开拓财源的方法?如果是介绍拓展财源的方法就等于是空言,没有什么意义。" 梁作友丝毫不慌,断然回道:"当然是实款捐赠,但具体的捐款细节和落实要和财政部长宋子文宋部长面谈。" 待宋子文回京后,两人终于会面。宋子文迫不及待地问起捐款细节,梁作友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的分配方案:"三千万元中的两成用于赈济灾民,两成用于抗日剿匪,六成用于兴办实业。" 这个方案立刻引起了宋子文的不满。按照蒋介石的指示,他希望军费能占到五成以上,毕竟"攘外必先安内"是当时的既定方针。但梁作友态度坚决:"军费是消耗品,用一分就少一分,相反,用于实业可以发展经济,一本万利,不能修改!" 宋子文无奈,只好接受这个分配方案。随后几天,国民政府各部门为争夺这笔款项的分配权展开了激烈角逐。陈公博、张静江、陈果夫等要员纷纷找到梁作友,希望能从中分一杯羹。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梁作友始终没有拿出一分钱来。当宋子文追问时,梁作友表示想先去汉口见蒋介石后再落实捐款事宜。宋子文虽有疑虑,但也只能安排梁作友前往汉口。 在汉口,蒋介石与梁作友见面后直奔主题,要求他先拿出一千万用于"剿共"行动。梁作友表示需要七天时间筹措资金。七天过后,资金依然没有出现,梁作友却提出了一个奇特的建议:"国民政府应下道命令,全国人民都应备个储钱罐,每人每年都存五角钱,四万万人一年就有二万万元,这两万万元都捐给国家。" 此时,南京方面已经查明了梁作友的真实身份——他只是山东黄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有薄田数亩,根本不是什么大富翁。蒋介石得知真相后,颁布驱逐令:"关于梁作友冒充巨富行骗一案,本应重惩,姑念乡愚,不予深究,着即驱逐出境。" 更有意思的是,蒋介石还给了梁作友20银元作为路费,让他安全离开。据说,整个骗局可能是韩复榘精心策划的——因为韩向何应钦要军饷被拒后怀恨在心,故意设局戏弄南京官场。梁作友就这样,凭借着一副好口才和过人的胆识,成功愚弄了国民政府一干高官,最后还安然无恙地离开了。

0 阅读:44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