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深水娱乐观察写《封神2》的文章,其中不少观点让我深感共鸣。《封神》系列,

向彤娱乐 2025-03-13 21:36:47

今天读到深水娱乐观察写《封神2》的文章,其中不少观点让我深感共鸣。

《封神》系列,从立项开始就有着极高的舆论关注度,承载了业界和观众现象级的期待。

在这个春节,《封神第二部》也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深水在文章里说“春节档是舆情超级放大器”,场外情绪成为了票房和口碑的重要因素,这点我相当认同。

《封神》系列毫无疑问是中国影视工业创作体系中,具有开拓性野心的作品。三部曲的大型神话史诗叙事构架,在第一部确实也做到了让观众在很多层面耳目一新,无形中其实也养刁了观众的胃口。

可惜《封神2》在观众被拉到顶的期望之中,因为某些方面的预期落差,优秀部分并没能获得足够的关注和认可,在我看来它的舆情是“超载”的。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损失厌恶”,指人在面对同等规模的损失和收益时,往往会更看重损失。

我觉得《封神2》就是如此,观众对局部的不满,很大程度遮蔽了影片的优点。

《封神2》上映后引发的舆情震荡,本质上是一场关于 "中国式大片标准" 的公共讨论。

我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封神》系列就是试图去做一个新的定义者,想创造一个传统神话真人影视化的大片模板,无论是第一部还是第二部,都不缺少用心和真诚。

但这样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免不了有成有败,探索很多时候就意味着试错,它从叙事到美学,其实都为行业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样本。

邓婵玉这一女将军形象的塑造,在很多方面我认为是绝对称得上具有标杆性的,其女性力量书写跳出了“巾帼须眉”的刻板,其牺牲不再是因果链中的既定劫数,而是普罗米修斯盗火式的自由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实现了华语片中英雄塑造上的突破。

闻太师和殷寿之间的君臣博弈,实际上还是延续了第一部中关于权力的探讨。

随着故事的核心战场转移至西岐,姜子牙对姬发了解的加深,和姬发自己在成为合格“天下共主”路上的自我探索,那是觉醒的阵痛,其实都不仅仅是在承上,更是为了启下。

《封神第二部》也依旧能让我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这点在配乐上尤为突出,《鸣岐》与《女怀》两首仿照《诗经》格式创作的歌曲,是在传承之上进行再创造的优秀示范。

我甚至非常理解为什么《封神2》选择了以“人”为核心进行传统神话的变奏,将商周更迭解释为“民心向背”而非“神仙意志”。十二金仙还将全部希望都寄托于殷郊身上时,西岐的凡人正用血肉在土地上筑起自己的理想国。

无奈,突破性往往也就意味着高风险,《封神2》剧情上的舆论困境,其实折射出的终归是国产电影在类型化探索中的深层矛盾。

以上这些具体的侧面,我在之前的许多篇博文里都展开聊过,也是因为这些试图“向前走”的选择,让我对《封神》系列的后续依旧抱有着很高的期待。

所以我一直认为《封神2》输在了外而不是输在内,《封神3》仍然还是有着逆风翻盘,重新满足观众期望的机会,而且如今观众的期待本身也有所回收,这对创作者来说,其实是一个理解观众并弥补遗憾的机会。

当然,更是挑战。

是故事、角色、特效上全面的挑战,是必须制造一个能满足观众对于中国神话大片高潮想象的宏大挑战。

无论如何,我觉得《封神》系列的存在,对于整个中国影视工业发展而言,绝对都是积极意义更大的,虽然它给行业带来的既有经验又有教训,但它始终都是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国产电影。

希望《封神3》能够更用心去打磨,真正把系列优势发扬出来,理解观众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我还是很希望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它,并且希望它真的做成了中国传统神话大片该有的样子,能在视觉奇观与叙事深度的平衡、神话原型与当代价值的融合等层面实现突破。

中国电影需要的从来不是完美的答案,而是持存追问的勇气。当《封神》银幕内外的的烽烟尽皆散去,留给观众的我希望不仅是视觉奇观,更应是整个影视产业在传统文化重构形成新血的路上,那条注定有失有得的轨迹。

0 阅读:3
向彤娱乐

向彤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