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叛变,打死三名战士,带着六百人投敌,有人提议除掉他,

文史记叙录 2025-03-14 09:51:02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叛变,打死三名战士,带着六百人投敌,有人提议除掉他,粟裕却说:谁也不许动他。得知原因后,所有人肃然起敬。

1943年,苏中地区,日军对根据地的“清剿”扫荡愈演愈烈,新四军与敌军的对抗日益激烈。汤景延这位曾经的国民党行政专员,此时已经成为新四军的一员,并担任自卫团团长。

汤景延的抗日之路始于1937年。那一年,他结识了新四军团长梅嘉生,受其影响,汤景延逐渐被共产主义思想所吸引,并在暗中帮助共产党。

上司投靠汪精卫之后,他毅然加入了新四军,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1943年,汤景延任职南通一带,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他始终坚定地站在抗日的最前线。

一天,一个叫陆章的汪伪政府特工找到了汤景延,企图劝降这位昔日的同事。陆章许诺高官厚禄,希望汤景延为日本人效力。当时,汤景延的上司粟裕正在为如何剿灭日寇而伤脑筋。汤景延将陆章的来意如实汇报,两人决定将计就计,演一出假投敌的好戏。

首先,粟裕对汤景延的部队进行了调整,安插了50名老战士,同时安排了三个汉奸冒充新四军。一个夜晚,南通县城内响起了枪声,第二天人们发现三具新四军的尸体,而汤景延和他的部下却消失无踪。

很快,报纸上登出消息,汤景延的部队被汪伪政府改编为“外勤靖卫团”,这个消息在百姓中引起了极大的愤怒,纷纷要求除掉汤景延。   面对众人的愤怒,粟裕却冷静地表示:“以后再说,暂时不能杀。”在汪伪政府内部,汤景延巧妙地应对李士群的质疑,并提出了一些“对付”新四军的策略,成功取得了李士群的信任,被晋升为旅长。

日军并不完全信任汤景延,将他带来的600名战士分散开来。汤景延和粟裕早已料到这一点,利用这次分散,汤景延的战士们更好地掌握了敌军的行动。

在假叛变期间,汤景延的部队每次与日军作战都能取得胜利,但他演得非常逼真,没有露出丝毫破绽。

1943年9月23日,汤景延接到上级指示,全团将于9月29日晚开始行动,必须在当晚11时前全部撤离至各自指定地点。为了确保顺利撤退,汤景延精心策划了一场婚礼,假装二营长周显才结婚,并邀请了伪特工站的正副站长赴宴。

宴席结束后,伪特工站长们仍沉醉于酒席和麻将中,汤景延的战士们迅速展开行动。这一夜,月色如洗,星光点点,给他们的行动提供了天然的掩护。周显才假装醉酒,带着几名战士装作送客,悄悄地在伪特工站长们的周围布下警戒。

在汤景延的指挥下,各小队有序地从不同的出口撤离。他们分成数个小组,每组由一名老战士带队,负责掩护和指挥行动。汤景延亲自监督撤退,确保每一名战士和家属都能安全离开。

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他们采取分散撤离的策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小队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中。   当最后一批战士和家属安全撤离后,汤景延亲自带队前往预定地点集合。确认所有人都已安全到达后,汤景延发出了进攻信号。几队战士迅速行动,对几个伪区公所展开了突袭。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迅速包围了伪区公所,经过短暂而激烈的交火,成功捣毁了敌人的指挥中心。

与此同时,另一支小队对伪军的炮楼发动了攻击。战士们利用夜色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炮楼。经过缜密的策划,他们迅速破坏了炮楼的防御设施,并成功将其摧毁。炮楼的倒塌,不仅大大削弱了伪军的防御力量,也为日后新四军的行动打开了一条重要通道。   在这一系列行动中,汤景延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非凡的胆识。他的每一个命令都准确无误,每一个计划都执行得滴水不漏。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士气高昂,行动迅捷,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最终,汤景延率领的队伍成功撕开了日伪的防线,安全返回根据地。消息传回苏中军区,整个军区一片欢腾。为了表彰这次行动的成功,苏中军区专门举办了盛大的庆功大会。

大会上,粟裕对汤景延的智慧和勇气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详细讲述了这次行动的经过,赞扬了汤景延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和无畏精神。

当地的老百姓也纷纷前来参加庆功大会,他们为汤景延和他的战士们送上了锦旗和慰问品。人们的误会在这次胜利中彻底消除,他们重新认识了这位勇敢的抗日英雄。汤景延不仅赢得了军队的尊敬,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1948年5月14日,汤景延在上海江湾就义。1949年上海解放后,汤景延的忠骨移葬于上海市龙华烈士公墓。

0 阅读:129